导语:一桩并购,重绘一幅版图
韩国互联网巨头 Naver 正通过其金融科技子公司 Naver Financial,以全面股票交换方式并购 @upbitglobal 母公司 Dunamu,交易估值约 20 万亿韩元(约 145 亿美元)。消息披露后,Naver 股价最高上涨 23%,资本市场的即时反馈揭示出这笔交易远不止资产整合那么简单。它预示着加密产业的权力结构正从“创业公司—撮合平台”转向“财团—金融基础设施”。当 Naver 的 4,000 万用户生态与 Upbit 的千万级加密用户交织,韩国将第一次尝试用“超级应用”思维重塑法币、加密与跨境清结算的版图。这意味着韩国最大的社交软件 LINE @LINEjp_official、韩国最大的搜索引擎 Naver、韩国最大的加密交易所 Upbit,今后将彻底是一家人。
韩国加密狂热
韩国是加密货币最狂热的国度之一,全民超 30% 开通了加密投资账户。
韩国加密交易量规模巨大,经常超过传统股票市场。2025年上半年,韩国加密市场以韩元计价的交易量已达 6630 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加密市场,仅次于美国。 更夸张的是,在2024 年 12 月,韩国加密日交易量一度飙升至107亿美元,超过韩国两大主要股票交易所的日交易总额。 此外,韩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加密现货交易量,韩元在2024年第一季度甚至超越美元,成为全球加密交易量最大的法币。 到2025年,韩元交易量占全球法币-加密活动的约30%。
NAVER 是谁?
Naver是韩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市值约500亿美元,被视为韩国版的“谷歌+腾讯”,其业务涵盖搜索引擎、电商、支付和AI等领域。截至2025年,Naver拥有超过2500万活跃用户,它不仅占据了约70%的搜索引擎市场,还通过旗下服务构建了庞大的生态系统。
大家熟悉的 LINE 是Naver的子公司,在日本和东南亚拥有超过2亿用户,是亚洲最大的即时通讯软件之一。
在金融领域,Naver也不断加码。其金融科技子公司 Naver Financial 拥有韩国最大移动支付平台 Naver Pay,用户数超过3000万,几乎覆盖一半韩国人口,广泛应用于购物、支付、转账和理财。2019年 Naver 成立Naver Financial,2020年推出数字银行服务,2024年更拿下证券经纪牌照。仅在今年9月,Naver Pay 就以 686 亿韩元收购了Dunamu旗下 Securities Plus Unlisted 70%的股份,进一步扩大金融版图。
整体来看,Naver依托搜索引擎这一核心入口,不断拓展业务,从搜索到社交,再到支付和证券,逐步打造出一个用户难以离开的“超级生态”。
超级应用蓝图:韩元稳定币是发动机,生态联动是车身
早在2025年7月,Upbit 就与 Naver Pay(Naver的支付平台)合作探讨发行韩元挂钩稳定币(KRW-based stablecoin),这为收购铺路。
Naver–Upbit 的整合中,韩元稳定币将成为交易、支付与跨境的统一“账本货币”。以基于 OP Stack 的 GIWA Chain 为底座,稳定币在 Naver Pay、Naver Shopping 和线下收单侧形成可编程清算的“高速路”,将法币结算的账期与换汇成本显著压缩,并通过 PoR(储备证明)与数据本地化满足监管预期。在内容与 IP 侧,Webtoon 等文化资产的代币化为粉丝经济提供自动化分润与二级流转的基础设施;在区域扩张侧,LINE 的用户与支付网络将稳定币延伸至东南亚的跨境汇款与商户清算,形成“支付—交易—清算—内容—跨境”的增长闭环。
时点意义:监管升维与增长天花板的双重倒逼
过去两年,韩国以实名账户制度、Travel Rule、资产隔离与 ISMS 安全要求筑起高门槛。头部交易所获得“监管信用”,但同时面临增长上限与合规成本的持续抬升。Upbit 的国内“地心引力”足够强,却难以靠单一撮合与上币节奏再造高增长;Naver 则拥有支付、搜索、电商、内容与跨境的需求侧纵深,却缺乏链上清结算与加密原生的基础设施。二者在此刻合流,是监管升维与商业模型迭代的必然:财团资本与数据治理的纵深,为高强度合规提供了“可持续的成本曲线”,也为加密从投机走向金融设施提供了落脚点。
市场格局:双寡头更强,泡菜溢价趋于收敛
根据 Kaiko 数据,Upbit 和@BithumbOfficial 长期合计占据九成以上本土成交量
Upbit 在 KRW 法币入口上的优势使其成为“价格发现 + 法币桥”的同位体。并表后,Naver 带来的账户打通、支付体验与商户网络,将把交易量与清结算收入“绑在一起”增长,双寡头的护城河被系统性加厚。稳定币若快速落地,跨境套利成本降低、链上清结算便利性提升,有望让“泡菜溢价”回到更窄区间。对本土中小平台而言,监管刚性成本与流量成本将同时抬升,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
竞争与国际化:韩国样本与亚洲赛道
Naver 对 Dunamu 的并购不仅强化了韩国本土的双寡头格局,还为亚洲加密金融基础设施的竞争注入新变量。
这一交易标志着传统科技巨头深度介入加密领域,预计将重塑区域动态。 与新加坡和香港的“牌照矩阵—机构友好”路线相比,韩国样本更强调法币入口、零售支付与内容生态的耦合。新加坡和香港通过清晰的牌照体系(如香港的 SFC 指南和新加坡的 MAS 框架)吸引机构投资者,聚焦于托管和衍生品服务,而韩国则依托 KRW 入口的优势,结合 Naver 的支付和内容生态(如电商和即时通讯),打造更贴近散户的零售导向模式。 韩国 2025 年的监管改革(如机构框架的引入和比特币ETF的批准)进一步突出这一差异,旨在将加密与消费互联网融合,而非单纯的机构友好。
短期内,Upbit 与 Naver 的一体化将放大 KRW 市场的“地心引力”,通过超级App 的构建吸引更多本地流量,并推动稳定币的快速采用,预计将韩国加密市场营收在 2025 年提升至 11 亿美元。 中期而言,这一整合能否向衍生品、全球托管与多地清算扩张,取决于牌照协同(如跨国监管批准)和技术栈的外溢,例如 Dunamu 推出的GIWA链(一个以太坊Layer-2区块链),旨在支持韩国开发者构建 Web3 基础设施,并扩展到全球托管服务。 长期若 Upbit 登陆纳斯达克并获得全球资金的耐心资本,韩国将有机会以“消费互联网 + 金融基础设施”的复合叙事,在不同维度上与 Binance 和 OKX 等全球化巨头展开对冲竞争。Upbit 的国际化计划包括加速币种上市、区块链基础设施扩展,以及潜在的跨境合作,这将韩国定位为亚洲加密零售枢纽,与 Binance 的全球衍生品主导形成互补竞争。
结语:第三条道路的期中考
Naver 收购 Upbit 是一场关于制度化与开放性的期中考。
它既不是美国“市场—ETF—资本市场”的老路,也不同于中国 “超级应用—央行数字货币—产业互联网” 的自上而下。韩国选择以财团资本为骨、以高压合规为肌、以可编程清结算为血,把加密从投机工具推进为可审计、可对账、可扩展的金融设施。
若监管协同、稳定币采用与国际化步调如期兑现,2026—2027 年韩国有望跑出亚洲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币—加密一体化”超级应用样本;若整合受阻,则将在集中度与创新之间拉出更长的磨合曲线。
无论结局如何,这桩并购已经把问题摆在台面:在数字金融的下一回合,效率、合规与开放,究竟如何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