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xMedia

News

下周回国的贾跃亭再次站上风口浪尖。这位曾经为梦想窒息的中国互联网争议人物,如今正通过其在那纳斯达克实际控制的FFAI上演着新一轮资本故事。FFAI高调在本月17日宣布启动C10 Treasury国库计划,号称将用3000万美元公司资金配置为比特币、以太坊等十大加密资产,并声称要打造加密时代的先锋财库。贾会计甚至还找来了加州财长Fiona Ma为其亲自站台,称这一计划体现了加州独有的创新精神。而剥开华丽糖衣,这究竟是FFAI的转型突破,还是贾会计在造车梦碎后的又一次蹭热点的资本腾挪?

FFAI官网对财库计划的对外公布:https://investors.ff.com/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s/faraday-future-launches-its-eai-crypto-dual-flywheel-dual-bridge

C10这一套计划的运作机制看似复杂,实则延续着贾跃亭惯用的概念包装叠加资本运作的套路。FFAI将首期3000万美元按比例配置主流加密资产,包括比特币,以太坊等币种。这种配置与MicroStrategy的比特币策略形似,但本质截然不同,后者主要用企业自有现金流投资,而FFAI的资金则来自资本市场融资给持续亏损的公司账面带来输血。

值得玩味的是所谓政府背书。加州财长Fiona Ma的站台成为FFAI最大的宣传亮点,而细究其发言内容,充满外交辞令而缺乏实质承诺。她称赞FFAI结合清洁能源与Web3的创新性,却只字未提具体政策支持。这种暧昧态度与加州特殊的政治生态相关:作为民主党票仓,加州急需在2026年州长选举前展示科技创新政绩,而FFAI的绿色能源与加密叙事双重标签恰好是绝佳的政治道具。因此这一背书或成迷局,这到底是一场政治作秀还是利益输送?

C10计划并非贾跃亭首次对FF系进行概念创新,其一直是蹭热点的高手中高手。早在今年年初,DeepSeek-R1等模型的横空出世掀起了国内的AI热潮。借着这股AI东风,贾跃亭把当时还叫做FFIE的公司更名成为FFAI,同时宣布AI车生态一直是未来更是FF的核心能力和核心战略,此情此景,颇耐人寻味。

这些年从乐视到手机,再从造车化到AI+Crypto,贾跃亭的商业本质从未改变:用未来叙事置换当下现金流。这种模式能持续运转的前提,是总有新信徒愿意为梦想买单。在加密市场,这种模式被称为退出流动性博弈;在汽车行业,这叫预订单融资;而在金融监管词典里,它可能有个更直白的名字:庞氏骗局。贾跃亭或许能靠C10计划再赢得半年时间,但当奏乐停止时,那些被包装成创新的FFAI金融工程,终将露出其债务驱动的本质。

至此不禁发问,谁将会成为贾跃亭的当最后一个信徒?

全球宏观环境正迎来重大转折,美联储货币政策预期从紧缩转向宽松。市场普遍预计未来半年内美联储将大幅降息。虽然此前的PPI数据意外暴雷,让交易员放弃50个bp的降息可能,但仍充分计价25个bp的降息预期。在Polymarket预测市场上,资金筹码已集中到降息25个bp的选项当中。在此背景下,增量资金更愿意追逐高增长、高弹性的标的,Sui作为新一代公链,体量小、弹性大,宏观宽松时更易在边际买盘推动下出现超线性上涨。

同时早在7月纳斯达克上市公司Mill City将募资绝大部分资金配置为 Sui并委托质押,用协议收益改善现金流,体现了机构把低成本资金转化为可产息加密储备的现实做法。与此同时,基金会与头部机构的合作、托管与场外协议等安排,让大额资金的合规进场更顺畅。若宽松周期延续,更多机构可能复制“Sui金库化+质押”的组合,带动借贷等衍生应用与做市参与度上行,提高链上资金效率与交易深度。

而预期降息仅仅是单因素宏观变量,在基本面转好的情况下,各类加密资产都将或多或少的收益。Sui的独特之处在哪?答案在于ETF。在此前Sui官方推特则宣布21Shares已递交Sui ETF申请,此前彭博社分析师曾对Sui ETF通过给出了60%的通过概率。

那么如果 Sui ETF 在今年年底顺利通过,机构进场的渠道将有三种主要类型:一是通过二级市场直接配置 Sui ETF 份额,在券商与交易所的合规框架下获得Sui的价格敞口,享受日内流动性与账户友好的托管流程,适合主权资金和家办稳步建仓。二是参与一级市场申赎与做市,授权参与人与自营盘可用现金或Sui按篮子申赎,开展基差、现货及跨市场套利,在Sui上TVL扩张与USDC原生流动性支持下,申赎链路非常顺畅,进一步放大对链上现货的吸纳。三是ETF与链上收益的组合,机构通过合规托管与OTC直接持有Sui,并与ETF对冲或增强收益,并取得质押回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与留存。

机构进场的道路已被铺平,不过更重要的是热钱何时进来?美国401(k)计划则可能打响第一枪。2025年8月7日,美政府高层签署行政令,首次允许401(k)企业退休计划投资包括比特币等加密资产在内的另类资产类别。这一政策转变意义非凡,意味着高达8.7万亿美元的美国401(k)养老金资产将有机会涉足加密市场。对于加密行业而言,这是监管与合规层面的巨大突破,相当于获得了国家级背书,加密资产从边缘投资跃升为主流资产池的合格选项。

假定8.7万亿美元资产池将分阶段进入加密市场。资管人首先会挑选法律界定清晰、托管完善、流动性可证的标的。换言之,如果养老金配置1-5%的加密资产比例,其中只会拨出一小部分给具备高弹性的公链新秀,那么 Sui的性价比和故事高度都很突出,既不像小市值meme代币那样纯投机无基础,又比起早已千亿美元级的主流币有更大上涨空间。事实上,Sui 过去一年价格飙升约300%,已成为本轮市场复苏中表现最好的链之一。这一涨势背后的原因,一是其技术和生态优势得到认可,二是市值基数小带来的估值重估。机构投资者看重的正是这种“戴维斯双击”效应,也就是基本面改善与估值提升共振,带来超额收益。而401(k)计划中的基石,即普通打工人来说,他们的诉求则更多样化。部分年轻一代的退休储蓄者对Sui并不陌生,甚至主动希望将一部分养老金投入Sui以博取长期高增长,一旦政策放开,这部分需求将得到充分释放。

但需要强调的是,尽管三个利好维度相互叠,降息预期、ETF和401(k)开放为 Sui带来了巨大机遇,但这一利好转化为长期价值仍取决于Sui生态自身的稳健发展与风险管控。机构资本的大规模入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Sui确保底层金融基础设施足够坚固,才能真正承接住宏观利好的东风,实现可持续的成长,而不是在浪潮退去后暴露新的脆弱点。

忠实的莱特币矿工们惊奇地发现,这段时间只要他们开机挖莱特币,便可同时坐享除了狗狗币以外一长串其他花里胡哨的PoW版 meme 山寨币奖励,实现了真正的挖一送百。据老牌矿池f2pool的数据来看,挖莱特币附带赠送的各类山寨币已高达DOGE , BELLS , LKY , PEP , JKC , DINGO , SHIC , CRC等8种,已远超比特币网络赠送的 HTR , ELA , NMC , FB四种山寨币。莱特币网络 似乎沦为了 PoW 共识版本的 meme 币竞技场,各种PoW版山寨币币种在其算力羽翼下共生共存。

一个对加密新人可能反常识的真相是:莱特币矿工目前的主要收入是挖莱特币送的狗狗币,而不是莱特币本身,否则光靠莱特币可能早就关机了。而这种寄生关系要追溯莱特币与狗狗币联合挖矿的历史背景,即狗狗币社区在2014年的一次社区自救。当时,诞生仅半年的狗狗币热度骤降,网络算力随之下滑,独立挖矿的矿工奖励也迅速衰减。狗狗币采用与莱特币相同的 Scrypt 算法,但其设计极其激进,约95%的供应量将在最初一年内挖出。这意味着到第60万个区块时,狗狗币的区块奖励将骤降至几乎可以忽略的地步,矿工缺乏激励,网络安全面临被51%算力攻击的风险。面对这一困境,狗狗币社区经过激烈讨论,决定接受莱特币创始人李启威的建议,通过合并挖矿来拯救狗狗币网络。

*时至今日仍可在Bitcoin Forum中看到2014年老OG们的热烈讨论

合并挖矿的基本原理是在不改变两条链经济和共识规则的前提下,让矿工用同一份算力同时为主链和辅链挖矿,从而实现一石二鸟的效果。当年8月,狗狗币成功实施硬分叉,正式开启与莱特币的合并挖矿模式。这一举措很快显示出双赢效应:莱特币矿工无须任何额外投入,就能白拿狗狗币奖励,狗狗币则因共享莱特币强大的算力而再无安全后顾之忧。当时矿池甚至打出了“挖莱特,送狗狗”的宣传口号来招募矿工。不过当时狗狗币还被视为不值钱的玩笑,2014年收官时,狗狗币报约 $0.000185/枚,意味着矿工从联合挖矿中攫取的狗狗币收益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在当时多大多数矿工也仅仅将狗狗币当作电子收藏品来看待。

但随着2021年马斯克的加入,狗狗币社区迅速壮大,同时币价极速攀升,离$1仅一步之遥,7年时间上涨了4000倍,“挖莱特,送狗狗”这一口号后来戏剧性地反转为“挖狗狗,送莱特”,狗狗币奖励价值以及市值都在当时逐渐超越了莱特币本身,成为矿工眼中更诱人的主菜,而莱特币反倒像是赠品了。狗狗币一项甚至在最高峰时就贡献了莱特币矿工收入的约75%。正是狗狗币源源不断的奖励在支撑着莱特币矿工的利润空间,使他们愿意继续在线维护莱特币网络。莱特币默默提供着算力安全,而狗狗币则提供着经济激励,两者相辅相成。

狗狗币与莱特币的联姻成为了一段佳话。数十年后,一些新型项目不在Ethereum或者Solana上发行,反而模仿起了狗狗币,搞起了PoW文艺复兴。目前与莱特币采用合并挖矿的 PoW meme 币种已经形成一个超级矩阵,涵盖了从早期山寨币到近年新兴的社区币的多个成员。这些项目大多具有meme色彩或社区背景,各自的来历和定位颇为有趣:

  • Bellscoin(铃钱币):由狗狗币创始人比利·马库斯早在2013年11月创建的币种,灵感来自任天堂《动物森友会》游戏内的货币“铃钱”。它甚至比狗狗币还早诞生8天,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个 meme 山寨币。由于当时影响力有限,Bellscoin沉寂多年后在社区推动下实现重启升级,支持与莱特币网络的合并挖矿。
  • LuckyCoin(幸运币):这同样也是一条历史悠久的链,它正是狗狗币当年直接分叉的源头。LuckyCoin 于2013年诞生,特色是随机的区块奖励机制;狗狗币最初的挖矿奖励设计就借鉴了LuckyCoin的随机算法。如今 LuckyCoin 也通过改造加入了莱特币合并挖矿,等于是让曾祖父链和孙辈狗狗币在同一矿机上团聚。
  • PepeCoin(青蛙币):以网络迷因悲伤蛙为主题的加密货币。PepeCoin号称是世界上首个为佩佩社区打造的去中心化安全区块链。该项目早期情况不明,发行量高达千亿级。目前PEP已接入合并挖矿并上线部分交易所,借助Pepe迷因热潮一度获得过数亿美元市值
  • JunkCoin(垃圾币):顾名思义,最初就是一个恶搞性质的垃圾币,本质上很类似21年牛市中的LOWB。JKC 于2013年5月作为玩笑产物问世,当时甚至登上了 CoinMarketCap 序号第26位。它在2016年后被开发者遗弃,但近年被一群自称垃圾社区成员救活,通过代码升级支持与莱特币联合合并挖矿,希望把昔日的废柴变成传说
  • DingoCoin(澳狗币):由一群澳大利亚社区开发者在2021年创建,旨在打造一个轻松、有趣且适合支付的小费文化币。DingoCoin以澳洲野狗 Dingo 命名,算是狗狗币的澳洲远亲。它采用无限供应、1分钟出块,与狗狗币参数类似,也支持了与莱特币的合并挖矿
  • ShibaCoin(柴犬币):名字虽带“柴犬”,但与以太坊上的SHIB属于不同体系。SHIC 是狗狗币爱好者面向柴犬迷因社区开发的独立 PoW 加密货币,自称为给所有极客和柴犬迷的乐趣币,本质上是狗狗币的一个改版分支。它没有预挖,采用Scrypt算法,每块奖励高达62500枚SHIC,走的是高通胀发行路线。
  • CraftCoin(工艺币):在这一众迷因币中显得有些特立独行。CraftCoin 是基于莱特币代码的改造,初衷是作为 Minecraft 游戏服务器的通用虚拟货币。玩家可以在支持 CraftCoin 的 Minecraft 服务器上买卖游戏内物品,并将币在不同服务器间转移。该项目诞生于2014年前后,在游戏玩家圈引起过兴趣。不过随着后来的“游戏币上链”概念被各种代币取代,如今 CraftCoin 也接入了莱特币合并挖矿,为矿工提供零星的附加收益。

以上这些通过莱特币合并挖矿产出的小币种,有的身世显赫(如铃钱币),有的纯属搞笑(如垃圾币),再有的蹭ETH上曾经的热点(如柴犬币),也有的追逐特定文化或应用场景(如工艺币)。但它们呈现出共同的生存策略:依托莱特币的算力和矿工生态来维持区块链运转。对于矿工而言,这些币种反正是挖莱特币的副产品,多一份收益总是好的;对于项目自身而言,能有矿工产出区块链就不至于停摆,还有机会等待下一个爆红的机遇。这种双边共识使得莱特币网络演化出了一个附属的 PoW版meme币族谱:莱特币充当了大树和算力平台,众多迷因小币如同寄生的枝蔓,在其树荫下争相生长。

不过为何这些 PoW 版的迷因币纷纷选择与莱特币进行联合挖矿,而不是攀附比特币这样的更大树?Scrypt算法的历史渊源是这个问题其中的一个答案。合并挖矿要求辅链采用与主链相同的哈希算法,莱特币使用 Scrypt 算法,而早期众多山寨币(特别是2013-2014年涌现的各类meme币)往往也选择了Scrypt。正是为了避免与SHA-256的比特币直接竞争算力。因此这些项目天然适配莱特币作为合并挖矿的父链。反观比特币,其庞大的 SHA-256 算力生态虽然也支持过类似 Namecoin 这样的辅链合并挖矿,但比特币矿工的利益驱动更专注于 BTC,难以被价值微小的趣味币所撼动。可以说在 Scrypt 矿机的世界里,莱特币扮演了算力底座的角色,体量足够大却不至于一家独大,使得合作共赢成为可能。比特币的算力则过于集中和昂贵,小币根本无力染指。技术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社群文化与理念。莱特币自称“比特金,莱特银”,这一口号传唱了多个周期。但狗狗币以及后来的一众迷因币,代表了一种草根社区的亚文化力量。狗狗币的成功在于把玩笑变成了庞大的共识,这与莱特银的二线定位不谋而合。如今莱特币矿池乐于添加各种合并币,就是一种双向选择的结果,矿工欢迎多元收入流,这些迷因币也需要一个相对温和的主链环境生存。

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挖一送百的模式能走多远?或者说更现实一点,上述山寨币能活多久?是否能活过下一个熊市寒冬?曾经风光无限的EOS(现在叫A),Peercoin(第一个PoS区块链),以及红极一时的比特股,不也在大浪淘沙中褪去了颜色吗?我们需要承认,对于莱特币网络上的这些寄生meme 项目而言,合并挖矿无疑是一剂续命良方。但长远来看,这一模式能否让小币们获得真正的生命力,仍取决于其自身价值和社区建设。许多合并产出的迷因币目前仍处于矿工挖,卖,提的境地,它们对于矿工而言只是增加收入的手段,对于持币者或用户而言却缺乏实际用例和需求。这意味着这些项目更像是依附在莱特币上的金融衍生品:矿工视其为补贴,投机者视其为筹码,但真正使用它们的人寥寥。如果长久如此,这些币种的价格和市值恐怕难有大作为,一旦市场热情退潮,可能再次陷入沉寂。可以预见在未来,能够长期存续并保有影响力的,可能还是极少数具备独特文化号召力的项目(比如狗狗币)。而其他纯粹跟风的模仿品,充其量只是矿工收益表上的一个数字,不太可能成长为真正的生态。

对莱特币自身而言,挖一送百这样的模式同样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众多辅链的存在确保了莱特币矿工的收益,稳住了算力不致流失,使莱特币网络安全性间接受益。但另一方面,过度依赖辅链尤其是狗狗币的经济回报,意味着莱特币的挖矿生态已经高度绑定于这些迷因币的命运。如果未来狗狗币出现意外,莱特币矿工或将大规模撤离,网络安全受到冲击。同理,如果某天莱特币协议本身做出调整(试想一下当年比特币上的OP-Return之争)不再兼容现有辅链,这些小币也将失去算力来源而迅速凋零。好在目前来看,这种情况短期内不太可能发生,莱特币和狗狗币的开发者关系良好,双方都有动力维持合并挖矿的稳态。

也许在下一个牛市周期,我们会看到某些依附莱特币的迷因小币忽然爆红百倍,让矿工获得意外之财;也可能有更多平平无奇的赠品币悄然退出舞台,被新的跟风者所替代。不管怎样,挖一送百的故事还将续写下去。莱特币作为这一切的见证者和底层功臣,其角色颇有几分讽刺意味又令人敬佩,它甘当默默无闻的算力基石,让一众荒诞有趣的创新在自己身上演化、碰撞……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虚拟物品交易从游戏论坛上的非正式交易发展为遍及全球的成熟市场。据Verified Market Research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虚拟商品市场规模达到 811.3 亿美元,预计到 2032 年将增长至约 2941.3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在这种需求井喷的背景下,传统 Web2平台的低效率和高成本显得越发落后,繁琐的人工审核、昂贵的手续费以及第三方托管机构的存在而导致中间环节臃肿让玩家与创作者本质上均渴望更安全、更透明、更灵活的交易模式。

OVERTAKE 的诞生改变了现时的游戏交易格局。OVERTAKE虽是Sui上新人,但却拥有着丰富游戏交易经验。OVERTAKE 由 ItemBay 和 ItemMania 两家头部游戏物品二级市场的团队与具有管理咨询及金融科技背景的成员共同创立。同时 Sui、ItemMania和ItemBay与其他投资方一起向OVERTAKE投资了700万美元,用于共同推进OVERTAKE在链上市场的发展。

而Sui在OVERTAKE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作为投资人进行守护,更提供了重要的业务发展平台。Sui与OVERTAKE在多个具体应用场景中相得益彰。例如,对于用户身份体系管理而言,OVERTAKE 通过 Sui 的 zkLogin 服务实现了一键登录和钱包简化,同时为玩家隐藏了私钥管理等复杂步骤,使初次使用者无需理解加密细节即可完成交易,完全符合用户在Web2中使用诸如Google账号一类服务的操作习惯,无需额外的学习成本。

Sui赋能OVERTAKE以帮其降低获客门槛也仅仅是第一步。业务逻辑上的深度耦合让Sui作为高性能区块链的优势在OVERTAKE的实际用例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在OVERTAKE的交易流程上深度借助了Sui的可编程交易块。该交易块允许将游戏交易中的多步操作(如资金入托管、更新交易状态、释放资金给卖家)打包在Sui上调用中完成。同时在商品发行和店铺管理上,Sui 提供的对象模型与动态 NFT 也被 OVERTAKE 所使用。Sui 的对象可以嵌套与动态更新,使一个 NFT 拥有可变字段和子对象,这就允许OVERTAKE创作者发行复杂的游戏物品组合,例如将角色、装备和附加道具封装为一个动态 NFT,并在交易后更新属性。

但最为重要的是,Sui 的并行执行模式保证了 OVERTAKE 市场在高并发情况下的流畅性,平台可在几百毫秒内完成交易确认。这种性能支持了 OVERTAKE 的 2-of-3 多签托管和实时结算,使买卖双方能够几乎即时完成资产交换,交易记录透明且公开可验证。所谓的2-of-3模式指的是买家、卖家和平台各持有一把钥匙,资金在链上智能合约中冻结,双方确认交易后,合约自动释放资金。若发生纠纷,则任何两方可共同签署以释放或退回资金。

代币经济学方面,OVERTAKE的原生代币TAKE在8月通过多平台同步上线正式发行。根据Morningstar引用的消息,TAKE同时在Sui生态的去中心化交易所 Momentum Finance 以及中心化交易所 Binance Alpha等上线。TAKE 的总供应量为 10 亿枚,初始流通约 1.31 亿枚,代币释放计划持续五年,其中超过一半分配给社区和生态激励。具体分配包括 30% 用于社区奖励,17.5% 用于生态运营和流动性,7% 用于空投,6% 用于交易所发行,15% 分配给投资者,16% 分配给团队,均设有不同的解锁和归属期。

综合来看,OVERTAKE 通过将传统二级市场的游戏运营经验与Sui进行深度结合,构建了一个旨在颠覆游戏资产交易的基础设施,解决了当前Web2市场正面临的痛点,但想要继续成为GameFi的领军者,OVERTAKE 还需赢得更多游戏厂商的合作,构建更为活跃的用户社区,并实现与现有及未来监管体系的有效协同。但无论结果如何,OVERTAKE的实验为整个游戏行业提供了一种值得关注的范例,通过诸如Sui这样的高性能公链,让传统的游戏经济能够释放出新的价值和机遇。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2025年夏天,对Sui来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个夏天。美股市场出现了一家以Sui直接进行命名的新区块链概念股:SUI Group Holdings Limited(股票代码 SUIG)。它的前身是总部位于明尼苏达的Mill City Ventures III Ltd(MCVT),一家传统的非银行特种金融公司,也是我们之前提到的Sui财库策略的主角。短短几个月内,这家规模不大的放贷企业通过一笔 4.5亿美元的定向增发募资、董事会重组、与公链开发方建立深度合作等多重运作,摇身一变成为纳斯达克第一家以新兴公链Sui为核心资产的公司。

改名背后,其实有着SUIG自己的战略考量与深度思考,改名并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听的品牌,而是标志着公司业务从传统金融转向加密资产财库的根本性转型。在2025年8月26日,公司的公告称,改名旨在将企业的身份与使命保持一致,即成为世界上首家由Sui基金会背书、并专注于Sui代币财库运营的上市公司。其实投资者单凭一句保持一致不足以解释管理层的决策魅力。在接受 Crypto News 采访时,新任董事长Marius Barnett透露了更深层的动机:2025 年被视为加密投资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拐点,机构投资者开始涌入加密市场,同时美国监管态度趋于理性,使公开公司持有数字资产成为可能,Sui 区块链强调水平扩展能力和终端确定性,是为大规模应用而生的高性能基础设施。同时Barnett认为,与其持有多元化资产,不如赌在一条有潜力成为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新链上。他还指出Sui 虽然上线不到两年,但在链上交易量和 DeFi 总锁定价值(TVL)方面已经跻身前五,拥有数亿笔交易和数以千万计的活跃用户,因此选择专注于 Sui,是为了在潜在的指数级增长中占据制高点。

*DefiLlama上现实的Sui总锁仓量

换言之,改名是其整个公司战略重心改变的象征。过去,曾经的MCVT主要提供短期借款和定向融资,规模不到一亿美元;而现在的SUIG意图建立一个由 Sui 基金会支持的公链财库,希望通过大规模持有SUI代币以及参与链上金融(质押、放贷、流动性提供、保险)来创造持续收益和资本增值。例如与 Galaxy Asset Management 合作,利用其机构级交易和托管服务执行大宗购币、管理质押头寸和流动性策略;同时参与链上借贷平台,为 DeFi 协议提供流动性以获得利息和协议代币奖励,并为链上保险或稳定币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从而赚取保费等等。

改名还反映了SUIG与 Sui基金会关系的深化,双方不仅在私募中等额投入资金,Sui基金会的代表还受邀进入董事会,SUIG则获得了通过基金会渠道进行 OTC 购币并获取生态信息的独家权利。这种合作程度在加密行业前所未见,高管将其称为打造Sui银行的开端:目标是未来持有整个 Sui 网络 5–10% 的代币,成为生态系统的核心流动性池。融资到位后,SUIG迅速增持Sui:8月10日披露公司持有81,871,794枚Sui,其中5,600,607枚为近期以均价3.65美元买入;按当日3.85美元计,总持仓约3.16亿美元;当时每股对应约0.92 枚Sui(折合 3.54 美元/股);公司将几乎全部代币质押,年化约3%,日收益约2.6万美元。到9月3日的更新显示,财库扩大至101,795,656枚;按当日 3.26 美元计约3.32亿美元;每股Sui含量升至1.14枚;公司仍将大部分代币用于质押,并继续在公开市场逢低买入。

SUIG宣布Sui财库策略前,股价长期徘徊在1.5–2美元区间。7月24日公司公开披露私募计划,股价在几天内从约1.85美元飙升至5美元附近,涨幅约 170%。8月初宣布5亿美元增发安排时,股价一天跌逾 11%,但整体仍比公布前上涨约 165%。9月 3日改名时,股价在 6–7美元区间徘徊,一度直逼52周高点 8.66美元。

*SUIG在纳斯达克上的业绩表现

从传统资本视角来看,虽然SUIG 重点投资加密资产,但其财务指标表现不俗。根据 StockAnalysis的统计数据口径,截至 2025年 9月 3日公司市值约 5.34亿美元,每股价格 6.56美元,关键财务指标如图所示。

SUIG的出现代表传统资本市场对新兴公链的第一波拥抱。SUIG的挂牌为投资者提供了受监管、透明且流动性充足的渠道,让无法直接持有代币的机构也能分享 Sui生态的增长红利。而它的故事其实不仅关乎一家公司,更是传统资本如何与新公链生态融合的一次试验。它带来的示范作用可能促使更多小市值公司效仿,最终形成美股市场上的Sui财库军备竞赛…

2025年8月,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平台 @matrixdock 宣布其旗舰黄金代币 $XAUm 已在 @SuiNetwork 上正式上线。每枚 XAUm 代表 1 金衡盎司(约31.1035克)99.99% 纯度的伦敦金银市场协会认证金条,由托管公司存放在新加坡和香港的高安全金库。Matrixdock 委托独立Bureau Veritas等独立进行定期审计,用户可以随时以 1:1 比例用 XAUm 兑换实物黄金或稳定币。与传统纸黄金不同,XAUm 在链上可以像稳定币一样转移和分割,适合用于交易、抵押、质押等用途,Matrixdock 未来计划将实体金条的提取服务从新加坡和香港扩展到更多地区。
早在Matrixdock推出黄金代币之前,其首款产品 STBT 在2023年初推出,通过将6个月内到期的美国短期国债和逆回购组合打包成链上代币,为合格投资者提供约5%的年化收益。STBT 维护 1:1 的美元挂钩,并通过再抵押机制每天向持有者分配收益。在 DeFi 场景中,wSTBT 可用作抵押品借入稳定币,或参与流动性池获取额外奖励。这一产品在上线后短时间内即吸引了数千万美元资金,证明链上投资者实际上对传统金融中的低风险收益产品需求极为旺盛。
在选择 Sui 作为新发行区块链网络之前,XAUm 已在以太坊以及一些EVM 上发行。此次跨链部署展示了 Matrixdock 对 Sui的信心,同时也为 Sui 生态带来首个黄金类 RWA 产品。Sui 基金会不仅将 XAUm 纳入战略储备,还提供生态激励以支持流动性建设。Matrixdock 负责人 Eva Meng 表示,将实物黄金引入区块链使原本静态资产变得具有可编程性,Sui 的高速和低成本环境将助力黄金代币融入更复杂的金融应用。
黄金是市值逾 22万亿美元的传统资产,长期被视为抵御通胀的避险工具。然而,伦敦现货黄金市场仍依赖场外交易,传统模式限制了黄金用作抵押物的能力。世界黄金协会意识过这一局限,于 2024 年启动数字化转型计划,旨在通改革全球黄金市场。也因此,黄金代币并非新概念,但过去几年市场规模有限。截至 2025 年9月,全球所有黄金代币的市值约为25亿美元上下,远低于法币市场。领头者 Tether Gold 和 Pax Gold 合计占据了绝大部份市场份额。不过这些代币的受欢迎程度受到高金价和宏观不确定性推动,例如2025 年上半年金价上涨约 30%,达到每盎司 3400-3500美元,黄金投机引来了一波短暂的热潮,这些黄金代币也为链上投资者捕获了有效的市场机会。
但黄金代币市场也面临多重挑战,这些潜在的挑战也将成为悬在黄金代币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尚不明确的监管框架导致托管机构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有限,例如知名的美国天才法案主要覆盖以法币为锚的支付型稳定币,尚未对黄金等商品背书代币做出明确规定。因此,黄金代币发行人在选择发行地和用户群体时需关注法律合规并与审计机构合作,以免因监管漏洞导致信任危机。此外,代币化黄金的实际流动性仍受金库提取与物流成本限制,投资者需权衡链上便捷性与实物赎回的成本。总的来说合规与操作下的双重成本成为了扩大黄金代币用例的双重阻碍。
不过这仍是一场传统资产上链的典范。黄金代币登陆 Sui本质上不仅是一次技术迁移,更象征着传统资产拥抱Sui等高性能区块链的深度融合。随着监管框架逐步完善、市场基础设施成熟以及机构和散户对多元化资产的需求增长,黄金和其他现实资产的代币化有望在未来十年形成数十万亿美元级别的链上市场。然而这一变革的成功仍需信任机制、法律合规和技术安全的多维度强大支撑。就像 Sui 基金会在《Tokenized Gold Now Live on Sui Amid Institutional Surge》中所描绘的蓝图那样,代币化资产正在重塑全球金融的格局,而 Sui 上的 XAUm 就是一个绝佳典范,它证明了 Sui 正站在这股创新浪潮的最前沿……(Tokenized assets are rewiring global finance, and XAUm on Sui is a powerful example of Sui being at the forefront of this wave of innovation)
文章作者:@0xAlexWu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当下,其潜力在很大程度上仍未被充分释放,同时受制于中心化控制与数据孤岛的限制。当前的 AI 发展格局主要由少数大型科技公司主导:它们掌握最先进的模型、最大的数据集和最强的算力基础设施。虽然这种中心化模式在短期内推动了技术加速,但从长期看却带来了若干根本性问题:限制了访问权限、抑制了全球范围内的开放式创新,并催生数据垄断,使独立开发者与研究者难以公平参与竞争。
为应对这些问题,@bittensor_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范式:将人工智能视为一种可交易的数字商品,并通过市场化机制优化其生产与分配。Bittensor 的愿景在于构建一个去中心化的 AI 市场,从而重塑 AI 的生产、分发与评估方式。

架构机制

Bittensor 的愿景由一套多层、精密的技术架构支撑:它将区块链的信任机制与分布式机器学习的计算范式结合,旨在构建一个能够协调全球资源的去中心化的智能网络。
Subtensor区块链:基于Substrate的价值账本
Subtensor 链是 Bittensor 网络的基础区块链层,它是一个使用Polkadot Substrate框架构建的Layer 1网络 。作为网络的脊梁,Subtensor承担着几个核心功能:
  • 价值记录系统:它是一个公开、透明的账本,记录着网络中所有的关键活动,包括TAO代币的交易和余额、网络参与者(矿工和验证者)的注册信息、以及验证者对矿工的评分(权重)。
  • 共识执行引擎:负责运行网络的Yuma共识机制,并根据共识结果来分配TAO代币奖励 。
  • 互操作性与可扩展性:基于Substrate框架构建赋予了Subtensor高度的灵活性和与其他区块链网络互操作的潜力。近期,网络还进行了升级,增加了EVM兼容性,这极大地降低了以太坊生态开发者进入Bittensor的门槛,促进了更广泛的开发者采用和生态整合 。

 

子网:数字商品的竞争舞台
如果说Subtensor是整个网络的操作系统,那么子网就是运行在这个系统上的各种应用程序。子网是Bittensor架构的核心创新之一,它将庞大的网络划分为多个专业化的、半独立的激励性竞争市场 ,参与者在其中竞争生成与验证 AI 相关的数字商品(如文本生成、图像处理)。每个子网都专注于一种特定的数字商品或AI任务。例如,一个子网可能专注于文本生成,另一个专注于图像识别,还有一个可能专注于数据抓取或去中心化存储 。每个子网都由其创建者定义一套独特的激励机制,这套机制规定了矿工需要完成什么样的工作,以及验证者应该如何评估这些工作 。这种模块化的架构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 专业化:它允许网络在不同领域内进行深度优化,从而在各个垂直领域都能达到最先进的水平。
  • 可扩展性:通过将工作负载分散到不同的子网中,整个网络可以支持大规模的计算和多样化的应用,而不会因为单一任务的瓶颈而影响整体性能 。
截至 2025 年 8 月,子网数量已达 128 个,显示出在 dTAO 升级后的快速增长。2025 年 2 月 13 日上线的动态 TAO(dTAO)升级将子网激励机制转向以性能为导向,由市场驱动的 alpha 代币价格决定激励分配,取代了中心化的根验证方式。
网络参与者:矿工、验证者、质押者和创建者的共生之舞
在每个子网内部,都存在四种关键角色,它们通过一套精密的激励机制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共生系统。
  • 矿工:矿工是数字商品的生产者。他们向特定的子网注册,并利用自己的计算资源或AI模型来完成该子网定义的任务(例如,响应一个文本提示、生成一张图片或提供GPU算力)。矿工的收入(TAO奖励)直接取决于其工作质量,而质量则由验证者来评判 。
  • 验证者:验证者是子网内的裁判或质量评估员。他们根据子网的规则,独立地评估矿工的产出,并为每个矿工打分(即设置权重)。为了成为验证者,参与者必须质押TAO代币,这既是其信誉的保证,也使其与网络的长期利益绑定。验证者因提供准确、诚实的评估而获得TAO奖励 。
  • 子网创建者:子网创建者是特定市场的设计师。他们负责定义子网的目标、编写并维护其独特的激励机制代码。作为对他们设计和维护市场贡献的奖励,子网创建者可以获得该子网产生的所有TAO奖励的18% 。
  • 质押者:任何TAO代币的持有者都可以成为质押者。他们可以通过将自己的TAO委托给他们信任的验证者来参与网络。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不仅可以分享验证者获得的部分奖励,还能用自己的代币来投票支持那些他们认为对网络最有价值的验证者,从而间接影响网络的资源分配和安全 。

 

Yuma共识:主体间协议的引擎
Bittensor采用名为Yuma共识的链上算法来汇总验证者评分并分配奖励。每个节奏(Tempo)结束时,验证者会将其对各矿工表现的评估(权重矩阵)提交至链上,Yuma算法根据验证者的质押权重整合这些评分,计算最终的奖励分配。具体而言,Yuma使用质押加权中值作为共识阈值,将各验证者给出的超出该阈值的评分裁剪到阈值。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一个验证者给某个矿工的分数远高于由高权益验证者群体形成的共识基准,那么超出部分的分数将被裁剪**掉,这部分超额分数不会为矿工或验证者带来任何奖励。这有效地惩罚了与共识偏离过大的行为 。
矿工的最终得分排名决定其获得的TAO奖励比例,验证者也获得对应的奖励并可将其提成拿走。系统还引入了信任度度量:每个矿工有一个Trust值(最终得分与原始加权得分之比),值越接近1说明其评估结果与多数验证者达成一致;验证者有类似的信任度(Validator Trust),表示其评分与共识的一致性。此外,验证者与矿工之间建立长期绑定关系,通过指数移动平均强化那些长期支持高质量矿工的验证者。
Bittensor其架构创新在于其将验证系统与核心区块链逻辑的分离 。在大多数区块链中,验证规则是硬编码在协议核心中的,任何修改都需要通过硬分叉。然而,在Bittensor中,定义一个市场价值的复杂应用逻辑存在于链下的子网代码中,可以用任何通用编程语言编写。Subtensor区块链和Yuma共识只负责处理这些链下评估系统产生的标准化输出即权重。
这种架构上的解耦赋予了Bittensor巨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它使得网络本身变成了一个用于激励系统的可编程计算机。开发者可以快速迭代和部署新的市场(子网),而无需改变底层协议。这使得Bittensor网络高度面向未来,能够不断地将新的、甚至目前无法预见的数字商品纳入其经济体系,从而奠定了其作为去中心化市场元平台的坚实基础。

代币经济学

Bittensor 的经济体系由原生代币 TAO 驱动,其设计融合了比特币式的稀缺性原则与一套适配 AI 市场的动态分配机制。理解 TAO 的经济模型对于把握 Bittensor 如何激励参与者并引导生态发展至关重要。截止撰文,$TAO 现价约 $335.64,近 3 个月下跌 20.8%;总供应量约2100万,流通供应量约 960万;当前市值约 32.2 亿美元,FDV 约 70.4 亿美元
基础代币经济学:2100万总量、减半机制与核心效用
TAO的代币经济学在顶层设计上借鉴了比特币,旨在创造一种稀缺且价值稳固的数字资产 :
  • 总量上限:TAO的总供应量被严格限制在2100万枚,与比特币完全相同,这为其价值提供了硬性的稀缺性基础 。
  • 减半机制:Bittensor也采用了减半机制,但与比特币基于区块高度的减半不同,TAO的减半是基于已发行的代币总量。当已发行量达到总供应量的一半(1050万枚)时,发行速率将减半,以此类推。当前,网络的发行速率为每个区块(约12秒)产出1个TAO,即每天产出7200个TAO 。
  • 公平启动:TAO代币的初始分发遵循了公平启动原则,没有进行预挖、首次代币发行(ICO)或向风险投资机构进行私募。所有流通中的TAO代币都是通过参与网络活动(挖矿或验证)赚取的,这确保了代币分发的去中心化和公平性 。
TAO代币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种核心角色,是网络经济活动的命脉:1)验证者需要质押TAO以获得在网络中进行评估的权利,普通持币者也可以将TAO委托给验证者以获取收益 。2)TAO持有者可以参与网络的治理,对协议升级、参数调整等提案进行投票 。3)用户需要使用TAO来支付网络上的AI服务费用,或支付交易手续费 。
dTAO革命:市场驱动的发行与子网主权
随着子网数量的爆炸式增长,最初由根子网(Subnet 0)的验证者集中分配TAO奖励的模式暴露出了严重问题。这个系统被批评为寡头投票系统,少数拥有大量质押的验证者掌握了巨大的权力,容易产生利益冲突(例如,验证者倾向于给自己参与的子网打高分),并且难以有效、公正地评估日益多样化的子网价值 。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Bittensor在2025年2月进行了一项名为Dynamic TAO, dTAO 的重大升级 。dTAO的核心思想是,将TAO奖励的分配权从验证者的主观判断中解放出来,交由市场来决定。
在dTAO机制下,TAO的发行不再由根子网的验证者权重决定。取而代之的是,每个子网获得的TAO发行份额,与其自身代币的市场价值成正比 。这意味着,一个子网要想获得更多的TAO奖励,就必须说服市场相信它的价值,吸引用户将TAO质押到它的系统中。
Alpha代币、AMM与新的质押动态
dTAO的实现依赖于一套新的经济组件:
  • Alpha代币(α-tokens):在dTAO体系中,除了根子网外,每个子网都发行了自己独特的代币,统称为Alpha代币(例如,子网1的代币为α,子网2的为β,以此类推)。
  • 子网自动做市商(AMM):每个子网都内嵌了一个自动做市商(AMM)机制,其中包含一个由TAO和该子网的Alpha代币组成的流动性池 。
  • 市场定价与发行挂钩:Alpha代币的价格由其流动性池中TAO与Alpha代币的比例动态决定。这个价格直接决定了该子网能从每日新发行的TAO中分得多大的蛋糕。一个子网的Alpha代币价格越高,它获得的TAO发行量就越多 。
  • 新的质押机制:用户的质押行为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现在,用户不再是简单地将TAO委托给验证者,而是将TAO质押进特定子网的流动性池中,以换取该子网的Alpha代币。这个行为相当于用TAO投资该子网,既表达了对该子网价值的认可,也使其能够分享该子网的未来增长 。而根子网(Subnet 0)则转变为一个中立的、只接受TAO质押的低风险储蓄池 。
dTAO升级将Bittensor的内部经济从一个由少数验证者主导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去中心化的风险投资生态系统。在这个新体系中,每个子网都如同一个初创公司,必须通过展示其产品和愿景来吸引资本,从而获得运营资金(TAO发行奖励)。
这一转变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创造了一个高效的、达尔文式的竞争环境,资本会自然流向那些被市场认为最能创造价值的子网,从而极大地加速了整个生态的创新速度。另一方面,它也将类似DeFi的金融风险直接引入了协议的核心激励层。一个新子网现在面临着严峻的冷启动问题:在吸引到足够的初始流动性之前,它无法获得可观的TAO发行来支付其矿工和验证者,这可能成为新项目进入的壁垒 。同时,Alpha代币的价格可能会出现与其实际基本价值脱钩的投机性波动,为系统带来了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子网生态系统:绘制数字经济地图

自 dTAO 推出以来,Bittensor 的子网生态快速扩张,活跃子网数量已超过 120 个,形成了一个多元且互补的数字经济体。子网间不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调用、互为上游下游的服务市场,共同搭建了 Bittensor 的价值网络。
Bittensor支持社区创建专门针对不同AI任务的子网,每个子网由拥有特定激励机制的矿工和验证者组成。为便于理解,我们可以将现有的子网大致归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别:
  • AI模型与推理服务:涵盖了从文本生成、图像生成到文本转语音、嵌入模型等多种AI应用 。
  • 去中心化物理基础设施:这类子网专注于提供底层的数字资源,如GPU计算能力、去中心化存储等,为其他子网和应用提供基础支持 。
  • 数据与预言机服务:这类子网负责数据的收集、处理和验证,例如网页抓取、去中心化搜索引擎等,为AI模型提供高质量的燃料 。
  • 专业化应用:这个类别包含了各种利用AI和去中心化网络解决特定问题的应用,如预测市场、深度伪造检测、安全计算等 。
下表概述了几个在各自类别中具有代表性的子网
基础层的 DePIN 与数据子网正逐步成长为上层 AI 模型子网的关键供应方。Bittensor 的愿景强调构建分层资源网络:计算利用数据,数据驱动智能,智能又进一步优化计算与数据的利用效率。
这种内部经济的形成使得整个生态系统比一系列孤立的项目更加稳健和资本高效。它不仅在子网内部竞争,还在子网之间形成一个服务市场。例如,一个搜索引擎子网可以直接利用另一个数据抓取子网提供的实时数据来优化其结果 。这种内部服务的可组合性逐步成为 Bittensor 的护城河:随着可用基础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提升,在网络上构建新应用的边际成本与门槛下降,从而提高了生态整体的资本效率与韧性。

总结

Bittensor 并非仅是一个去中心化 AI 项目,它更是一场关于社会、经济与技术层面的宏大实验。其核心愿景在于构建一个去中心化、自组织且可持续进化的全球智能市场,重塑 AI 的生产、分配与所有权模式。
作为前沿项目,Bittensor 也面临重要挑战:可扩展性的技术瓶颈、激励机制被滥用或套利的持续风险,以及将复杂技术转化为易用产品的门槛。dTAO 所带来的市场化转型一方面激发了创新活力,另一方面也引入了金融化风险与冷启动困境。
尽管前路充满不确定性,但若 Bittensor 能够通过解耦验证逻辑与底层链、培育蓬勃发展的子网生态并使代币模型稳健运行,它不仅可能成为技术史上的一次重要创新,更有望成为定义下一个数字时代的重要力量。
文章作者:@0xThalesLiu
@Dolomite_io 是一款新一代去中心化金融(DeFi)平台,将去中心化交易所与借贷协议合而为一,提供资本高效、模块化的系统能力。其核心目标是为用户提供超额抵押贷款、杠杆交易、现货交易及其他链上金融工具,同时致力于充当 DeFi 活动的中心枢纽。
作为去中心化金融领域迅速崛起的新型资产市场与多功能交易协议,Dolomite 以“虚拟流动性”与高度模块化的技术架构驱动资本效率与资产多用途利用。Dolomite 已成为 Berachain 生态 TVL 最高的借贷平台之一。
Dolomite 支持多链部署,当前主力生态集中在 Berachain、Arbitrum 与新兴的比特币二层网络 Botanix。协议创新地将中心化交易所级别的账务与资产调度逻辑上链,通过内部虚拟账户、动态抵押与灵活的风险隔离,为 DeFi 用户与策略部署者带来显著优于传统借贷与 DEX 协议的操作体验与资本效率。

产品机制

Dolomite 集成了超额抵押借贷、现货交易、保证金交易、策略资产管理等能力。资产一经存入,即进入“虚拟流动性”模式:无需反复链上转移,便可在借贷、质押、治理投票、交易与流动性挖矿等多个场景中复用同一份资产,不再被“锁死”于单一用途。
其核心特点包括:
  • 广泛的代币支持:支持主流加密资产、LP 代币与非标准质押资产等,显著拓展链上金融创新边界与资产管理灵活性。
  • 虚拟流动性系统:所有资产操作通过内部合约账本记账;只要资金未退出平台,存入资产即可一键参与多种场景。实质上,用户资产在系统账户下形成“统一资金池”,各操作以虚拟余额在内部流转,打破了“存入即难以调度”的传统结构性限制。
  • 不可变核心层 / 可变模块层 的双层架构:
  • Immutable Core Layer(不可变核心层):核心合约移植自 dYdX 开源框架,强调底层不可变性与高安全标准。已部署合约实现 100% 代码、语句、分支测试覆盖,并经多轮独立安全审计(Zeppelin Solutions、Bramah Systems、SECBIT Labs、Cyfrin)。
  • Mutable Module Layer(可变模块层):在核心层之上,通过外部智能合约模块按需扩展或移除功能,可对接不同类型的外部交易所、支持新的交易模型或资产类型。此设计使协议能快速适配市场变化与技术创新,无需对严格审计的核心合约进行高风险升级。
  • Zap 多功能工具:面向用户体验与头寸灵活性设计,支持在 Dolomite 内通过 DEX 聚合器(如 Paraswap、Odos)或直接协议集成,在余额或借贷头寸中一键完成资产间兑换。Zap 深度内嵌到借贷流程,典型场景包括:使用不同资产开启借贷头寸;在添加抵押前借入时自动完成兑换;借入后将资产直接换成抵押品(支持循环/对冲);用抵押品偿还债务;在移除抵押时将资产直接转换为目标资产;不同抵押资产之间的互换;借入一种资产后再换为另一种资产以偿还既有债务。 虽然上述流程可能涉及多笔链上操作、费用相对较高,但显著提升了建仓、调仓与平仓的效率与便利性,减少跨平台搬砖。
  • 隔离模式(Isolation Mode):通过隔离风险参数与可用性边界,使用户能够借贷并抵押特定资产的同时,保留对这些资产的控制权(继续赚取奖励、参与生态),兼顾可用性与风险隔离

融资团队

Dolomite 此前共获得 340 万美元 融资,种子轮由 Draper Goren Holm、NGC Ventures 领投,Coinbase Ventures、WWVentures、RR2 Capital、6th Man Ventures、Token Metrics Ventures、Orchard Street Capital、Guanxi DAO 等参与支持。
联合创始人 Corey Caplan(CEO) 亦担任特朗普家族加密项目 World Liberty FinancialCTO;联合创始人 Adam Knuckey(COO) 与 Corey 同为 Lehigh 大学毕业,具备计算机科学与商业的双学位背景。两位创始人并非加密领域新兵,早在 2013–2015 年即入场,历经多轮市场周期,并在早期从事底层开发(为早期山寨币构建矿工软件、在 Loopring 协议上构建 DEX 等)。这一长期沉淀为其领导 Dolomite 奠定了经验与洞见。

代币经济学

Dolomite 的代币经济模型是其一大亮点:其并未采用“治理代币 + 流动性挖矿”的单一范式,而是设计了由 DOLO、veDOLO、oDOLO 构成的三代币体系,旨在构建自我强化的价值闭环,缓解 DeFi 协议普遍存在的“挖—提—卖”难题,并为协议持续积累战略流动性资产
三代币体系:DOLO, veDOLO, 和 oDOLO
  • DOLO:协议基础资产与流动性代币,标准 ERC‑20,具备跨链原生属性,其主要职能是为 CEX/DEX 提供流动性,并作为用户进入 Dolomite 生态的入口。
  • veDOLO:治理与价值捕获代币。用户将 DOLO 按期限锁定 1 周至 2 年获得 veDOLO;锁定越久,获得越多。veDOLO 赋予三项核心权利:
  1. 治理权:对协议关键决策投票;
  2. 费用分配:DAO 可将部分协议收入分配给 veDOLO 持有者;
  3. 激励提升(Boost):提升在特定流动性池中的奖励。
  • veDOLO 以 NFT 形式实现,可自由交易、转让、合并或拆分,提升长期持有的灵活性。若提前解锁 DOLO,需支付惩罚性费用,其中一部分销毁,另一部分进入协议财库。
  • oDOLO:流动性激励代币,是该经济模型中最具创新性的组成。oDOLO 分发给为特定资产池提供流动性的用户;要实现其价值,用户必须将 oDOLO 与公开市场购入的 DOLO 按 1:1 配对。完成 1 周配对后,用户可以该组合以低于市场价的折扣购买 veDOLO;折扣与锁仓期成正比,最高 50%
代币分配与供应:$DOLO 总供应量约 10 亿枚流通约 3.86 亿枚。分配六大类:社区、核心团队、基金会、投资者、服务提供商、顾问。其中:
  • 社区 50.75%:流动性挖矿(20%)、协议自有流动性(2%)、Boyco 激励(3%)、未来合作伙伴奖励(5.75%)、空投(20%)。
  • 空投细分:矿石领取者(10%,以 $0.045 执行价认购权形式)、历史使用者(9%,50% $DOLO + 50% $veDOLO)、早期贡献者(1%,$DOLO 与 $veDOLO 混合)。
  • 核心团队 20.21%1 年锁仓 + 3 年线性释放
  • 基金会 10.65%:用于生态发展。
  • 投资者 15.18%:约 1.39%(13,933,333 $DOLO) 于前 12 个月释放;其余 13.79%(137,913,000 $DOLO) 1 年锁仓 + 3 年线性释放
  • 服务提供商 3%顾问 0.21%1 年锁仓 + 2–3 年释放
通胀机制:自协议上线第四年起,$DOLO 引入每年 3% 的通胀,由 DAO 决策分配,用于持续激励、生态资助,或视市场情况回购销毁,为长期发展提供灵活度。

数据分析

当前 TVL 约 2.091 亿美元:其中 Berachain 9,389 万美元Arbitrum 8,454 万美元Ethereum 2,432 万美元。此外,Dolomite 在比特币二层网络 Botanix 的早期部署已吸引约 500 万美元 TVL。尽管绝对数不大,但战略意义明显,显示其向比特币 DeFi 这一体量巨大且尚未充分开发的市场扩张的潜力。
营收与费用:年化费用约 1,059 万美元,年化收入约 226 万美元,累计收入 111 万美元
二级市场:$DOLO代币现价约 0.2577 美元;近 3 个月涨幅约 600%;当前市值约 9,826.7 万美元FDV 约 2.54 亿美元

总结

在竞争激烈的 DeFi 借贷赛道中,Dolomite 凭借对资本效率的深刻理解与对新兴生态的前瞻布局,逐渐在同类项目中脱颖而出。它不仅成为 Berachain 及多链 DeFi 生态的创新核心与流动性枢纽,更代表了 DeFi 在 模块化创新与资本效率突破上的最新范式。其 虚拟流动性账本、隔离式风险管理、多维资产复用以及三代币治理模型,有效解决了传统平台在资产流动性与策略复用上的顽疾,并为 DeFi 协议治理、机构化策略部署与用户体验设立了全新标杆。
未来发展仍需观察:Dolomite 能否在其他新兴公链生态中复制其在 Berachain 的早期成功,以及其精心设计的代币经济能否在周期更迭中保持可持续性,从而为协议稳步积累长期价值。
展望前景,随着模块层能力与多链协同的进一步深化,Dolomite 有望推动链上资产市场与策略管理的全栈升级,并引领链上金融与 DAO 治理的创新浪潮。
✍️文章作者:@0xThalesLiu
北京时间9月2日凌晨,曾被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多次称赞并获得大量北美机构投资的StarkNet突然遭遇严重宕机:多个区块浏览器数据显示主网停止出块长达三个小时左右,这一事件迅速在加密社区发酵。作为零知识证赛道的明星项目,@Starknet 为何会突然出现大规模停摆?
* 甚至时至今日,在其区块链浏览器 STARKSCAN 上仍看不到最新出块数据
据推测,此次宕机与StarkNet近期推出的Grinta升级密切相关。按照StarkNet此前既定的规划,Grinta是迈向去中心化排序器的重要里程碑,旨在提升系统抗审查能力,并对费用市场和内存池进行重构。所谓排序器是负责对Layer-2上的交易进行排序和打包的组件,在Layer-2上的交易通常先由排序器进行快速确认(软确认),再发包给Layer-1即以太坊主网上(硬确认)。而Layer-2需要去中心化的排序器是为了防止单一实体审查交易、避免单点故障,从而保证区块链网络的中立性和安全性。
官方曾预告本次升级可能导致约15分钟的短暂停机。然而上线后,问题远超预期。CoinLaw援引StarkNet状态页面数据指出,当天凌晨2:23到4:36之间,主网网关无法接受交易,区块生成停止,团队最终在区块1960612处执行链重组,抹去了近一小时的活动记录,导致所有在该时间窗口提交的交易需要重新广播。
CoinCentral的报道则进一步披露,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新排序器无法识别旧版合约所使用的Cairo0代码,导致排序器在升级后无法处理部分交易。更令人费解的是,在第一次恢复后不久,StarkNet又出现了第二次宕机。Protos报道指出StarkNet团队宣布网络部署修补程序中,并确认正在经历另一次停机。根据Protos查看状态页的统计,当天累计宕机时间约5小时38分钟,接连宕机引发用户对系统稳定性的质疑,对整个StarkNet可以说是灾难性的,特别对于一些DeFi项目而言,可能需要再次考虑StarkNet。
实际上StarkNet并非唯一遭遇宕机的L2网络。在StarkNet当天出现问题前不到一个月,Coinbase旗下Base网络也因排序器故障停机44分钟。Layer-2网络在追求扩容和复杂功能时普遍面临稳定性挑战:快是快了,但是它真的稳定吗?相较之下,以太坊主网在过去十余年从未出现系统性停机,这也是以太坊的伟大之处。
虽然此次停机并未造成类似THE DAO以太坊分裂那样的严重后果,StarkNet币价在当天仅有小幅波动,但StarkNet治理和透明度则受到了关注。在灾难发生时,普通用户需要依赖安全委员会执行异常流程,这是否在挑战区块链最基本的去中心化精神?如何提升治理透明度、让用户对链上安全有更强的掌控,是StarkNet和其他ZK项目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
对于整个Layer-2行业而言,StarkNet宕机事件提供了一堂深刻的风险教育课。越来越多的项目致力于通过ZK技术提升效率,但如果牺牲了稳定性和透明度,再酷炫的技术也难以获得持久支持。只有在性能、兼容和治理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ZK Rollup真正成为下一代区块链基础设施……
文章作者:@0xalexwu
River(前身 Satoshi Protocol)旨在构建一个连接资本、收益与贡献的全链资本系统,将分散在不同区块链上的资金、收益与社区参与进行聚合。其核心愿景是通过旗舰产品 satUSD,实现随处存入抵押品,随处获得稳定币流动性,从而打破多链生态中的资金壁垒。
River 的核心创新在于其 Omni-CDP(全链抵押债仓)模型。与传统的 CDP 协议不同,传统模式通常局限在单一链:用户需在该链存入抵押品,并在同链上铸造稳定币。如果用户希望在另一条链上使用这些稳定币,则必须依赖跨链桥或封装资产,而这往往带来额外的安全隐患与流动性碎片化。
River 借助 LayerZero 的跨链互操作协议,彻底改变了这一流程。用户可以在一条链上抵押资产(如 BTC、ETH、LSTs),并无需跨链转移,即可在另一条目标链上原生铸造并使用 satUSD。换言之,资产与流动性实现了解耦:抵押品留在原链安全存放,而稳定币则在任意链上生成与流通。这一无桥接的全链原生模式,不仅避免了跨链桥的中心化风险和资产封装问题,还为 DeFi 生态提供了一种更安全、高效的多链流动性解决方案

融资与团队

项目此前完成了 200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由 CMS HoldingsRockTree Capital 领投,Cypher Capital、Optic Capital、Side Door Ventures、Metalpha、Outliers Fund、Comma3 Ventures 等机构参投支持。

产品简介

River意在构建一个全链资本系统,旨在解决当前多链生态中因各自为营而导致的资本孤立和流动性碎片化问题。
该项目的核心产品是satUSD,一个基于全链抵押债仓(Omni-CDP)发行的稳定币 。其设计理念是让satUSD成为一种原生于任何链的全链资产。这意味着satUSD不依赖于跨链桥的封装或铸币,而是通过底层互操作协议在不同链之间无缝转移和存在,从而实现统一的流动性和完整的价值承载。
为了实现其愿景,River协议设计了三个核心模块,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
1. Omni-CDP(全链抵押债仓):作为项目最核心的模块,该系统是一个建立在LayerZero的OFT(全链可替代代币)标准之上的跨链CDP系统 。其工作原理是,允许用户将BTC、ETH、BNB、LSTs等抵押品存放在一条源链上,而协议则可以在另一条目标链上直接为用户铸造原生satUSD 。这种机制的优势在于,它完全绕过了传统跨链桥的“锁定-铸造”或“销毁-解锁”流程,从而规避了桥接合约漏洞、私钥被盗等一系列跨链风险 。它使得“在任何地方存款,在任何地方获取流动性”成为现实,大大提升了资本效率和用户体验 。
2. Yield (satUSD+):该模块为satUSD提供了收益能力。用户可以通过质押其satUSD来换取satUSD+,这是一种生息代币,能够分享协议产生的收入 。协议还提供了智能金库,机构和散户用户可以存入BTC或ETH,在无清算风险的情况下赚取真实收益和协议收入 。这一模块为用户提供了持有satUSD的额外经济激励,进一步增强了该稳定币的吸引力。
3. River4FUN:这是一个社区贡献层,它将链上金融活动与链下社交媒体行为相结合 。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并赚取River Pts(River积分),包括:
  • 质押:质押代币(例如与其他项目的合作代币)以赚取每日积分 。
  • 社交互动:连接其推特X账号,通过发帖、转发、提及项目以及参与社区投票来赚取积分 。
  • 流动性提供:在DEX上提供流动性或在合作协议上使用satUSD,以获得积分乘数奖励 。
River4FUN 的设计旨在通过游戏化和任务驱动的方式,吸引和奖励生态贡献者,建立高粘性、高忠诚度的社区,为长期发展提供非资本驱动的动力。

代币经济学

$RIVER 的核心功能涵盖治理、收益增强和协议费用减免。治理层面,持币者可对抵押资产类型与风险参数、跨链部署、激励发放以及国库资金使用等关键事项进行投票。收益层面,用户可通过锁仓 $RIVER 获得 $veRIVER,用于提升 satUSD+ 收益、提高流动性挖矿与长期质押的奖励,并在 River4FUN 活动中享受贡献倍数加成。费用与访问层面,RIVER 质押者可获得铸造、赎回与兑换费用的减免,以及优先参与限定活动和高阶奖励的机会,并有可能通过治理相关的分发获得额外激励。
RIVER 代币的分配设计兼顾了早期融资、团队建设、生态扩展和社区激励。整体分配中,生态激励(40%)和储备资金(21%)占据大头,确保长期可持续发展;团队与顾问分别分配 15% 和 2%,并设置了严格的 12 个月锁定期与 30 个月线性释放,以对齐核心贡献者的长期利益;投资者部分包括 5% 的 Pre-seed 与 10% 的 Seed 轮,均采用分阶段解锁和长达 24 个月的线性释放;此外,还预留了 5% 用于空投(Airdrop)和 2% 的公开发售(Public Sale),以增强社区参与度。
在解锁机制上,团队和顾问的长周期线性释放有助于确保稳定发展,而投资人部分则通过多阶段 Cliff 和逐步线性释放来减少市场抛压。储备与生态激励资金将在 60 个月内持续释放,其中储备基金将每 6 个月集中解锁一次,以支持市场拓展与营销等关键战略。

数据分析

项目已在Base、Arbitrum等主流链上部署,并实现了超过2.5亿美元的总锁仓价值(TVL)和超过1亿美元的satUSD流通量,就TVL而言,BSC链贡献1.12亿美元,BOB链约为5586万美元,Hemi链约为4196万美元,B² Network贡献了约为3892万美元。用户总数约为 76 万

积分活动

River 正在进行 Season 2 Airdrop,将分发 10 亿枚 River Pts,并在 TGE 时兑换为 $RIVER。分配机制如下:
  1. Omni-CDP 使用奖励(30%) 用户通过抵押、铸造、质押 satUSD 或为流动性池提供深度可获得积分。这一部分直接鼓励资本活跃度,确保 satUSD 的需求与流动性。示例:使用 ETH 或 BTC 铸造 satUSD 、将 satUSD 质押于 River 、在 PancakeSwap 提供 satUSD-USDT 流动性。
  2. River4FUN 质押池(30%) BNB Chain 上的热门代币都可被添加至 River4FUN 的质押池。用户通过质押代币即可获得高 APR 的积分。示例:质押 1000 枚 Mubarak 或 500 枚 TST,即可根据数量与时间获得每日积分。
  3. River4FUN 社交互动奖励(30%) 用户可绑定推特 X 账号,发帖、转发及参与互动即可获得积分,奖励机制不仅看曝光量,还注重质量与创意。
  4. 活动与生态任务(10%) 用于生态联动、竞赛与合作活动,包括与 Bitcoin、BNB、EVM 生态的合作活动。

总结

River 通过 Omni-CDP、satUSD+ 与 River4FUN 构建出一个兼顾资本效率、收益能力与社区贡献的全链资本系统。在融资支持、跨链部署和稳定币机制的驱动下,River 的设计不仅缓解了多链生态中长期存在的流动性碎片化问题,也在规避了传统跨链桥的中心化与安全隐患。与此同时,其代币经济学与积分激励机制相结合,为生态扩展、用户增长与长期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内生动力。
整体而言,River 正在尝试以无桥接的全链模式 + 游戏化的社区贡献路径打造一个既能提升资本活跃度,又能增强用户粘性的 DeFi 新范式。它不仅是一个流动性层,更是一种关于多链金融基础设施的全新设想:通过资本、收益与社区力量的循环驱动,River 试图成为多链世界中联通资产与用户的血液循环系统。
2025 年,Web3 领域在经历数年的快速扩张与技术沉淀后,预测市场已成为推动加密生态创新与主流化最受关注的赛道之一。
预测市场是一种独特的金融工具,其核心机制在于通过交易与未来事件结果挂钩的合约来聚合信息。在传统领域,这类市场被广泛应用于选举结果、体育赛事、经济数据发布或科技产品发布日期的预测。其运作逻辑是:市场价格会实时反映参与者对某事件发生概率的共识,从而将分散于不同个体之间的知识与判断,汇聚为一个具有前瞻性与预警能力的集体信号。
例如,当市场流动性匮乏时,股票价格可能内含对未来盈利增长的负面预期,进而预示经济下行或市场不稳定。同样,预测市场在宏观层面也扮演重要角色。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相关研究指出,预测市场可以洞察央行货币政策的未来走向,这对于主权债务市场的稳定至关重要。

Web3 预测市场的差异化价值

Web3 预测市场与传统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基于区块链构建,并继承了 Web3 的基本特征:开放、可信、无准入性。这意味着用户可以自由进入、使用与退出平台,无需任何中心化机构许可,显著降低参与门槛。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确保所有交易记录公开、透明且不可篡改,从而在“软件即信任”的环境下,极大降低用户间的信任成本。
这种去中心化架构赋予 Web3 预测市场一个关键能力:抗审查性。传统预测平台或博彩公司可能因政府或机构压力而被迫关闭某些具有政治敏感性的市场;而 Web3 预测市场的无中心化架构使其几乎不可能被审查或关闭,从而能够托管任何类型的事件市场,不论其政治敏感度如何。由此,信息聚合的范围与深度得以扩展,所产生的集体预测更具真实性,也更少受外部偏见影响。这一模式不仅颠覆了传统博彩业,也从根本上重塑现有的舆论与信息生态:它以经济激励为基础,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聚合与共识形成机制。

行业动态与代表项目

预测市场的活跃用户数量会随大选、重大体育赛事等催化事件呈现爆发式增长,月活屡创新高。例如,Polymarket 的单月交易量曾突破 25 亿美元,已成为全球流通量最大、影响力最强的 Web3 预测平台之一。与此同时,网络红人效应叠加平台与社交媒体的整合(如与 X 平台的深度合作)推动了其社交与舆情影响力的突破。多个主流媒体与研究机构已将链上预测市场的数据作为社会情绪的“新指标”来源。
下面介绍几类具代表性的项目:

Polymarket:市场领导者的崛起

自 2020 年成立以来,凭借 Polygon 的低手续费与高吞吐量优势,在预测市场领域迅速崛起。平台核心设计为去中心化二元市场,用户通过购买“是/否”事件代币参与未来事件的概率博弈。自 2024 年大选行情催化以来,Polymarket 已累计完成超 7000 万美元融资,已获得 Founders Fund、General Catalyst、Polychain、ParaFi Capital 等机构以及 Vitalik 等 OG 的支持。最近又获得小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 Jr.)旗下风投基金的投资,同时,小特朗普还将出任 Polymarket 顾问委员会成员。此前单月交易量峰值曾突破 25 亿美元,全年总交易量超过 80 亿美元,TVL 峰值达 5 亿美元。2025 年,在与 X 平台的集成落地后,平台进一步迈向面向主流社交与信息分发的基础设施。
Polymarket 支持二元、分类、标量等多种市场形态,涵盖大选、宏观经济、科技进展与区块链原生事件等多条赛道。据估计,约 75% 的用户参与非选举主题——体育(超级碗、欧洲杯、奥运会)、金融(美联储利率、加密 ETF)、热点社交(明星绯闻、科技新品发布)以及冲突热点(中东局势、突发灾害)等均为高交易品类。
得益于交易激励与链上资金抵押,Polymarket 往往在重大事件预测上优于传统民调,已成为 CNBC、华尔街日报、彭博社等媒体定期引用的“市场风向球”。例如在 2024 年美国总统选举与伊朗局势相关市场上,平台价格相较主流民调更早、更准确地指示了最终结果。
正如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所言,数据与资金的深度捆绑催生了“信息即金融”。Polymarket 创新性地实现了信息价值的价格化与可交易化,扩展出信息市场的新业态,并有望在 AI 辅助下实现更多微型市场的长期可持续运行。

Kalshi:美国合规预测市场的样本

Kalshi 是目前美国首家获得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许可的合规预测市场平台。与多数去中心化预测市场不同,Kalshi 采用完全受监管的交易所模式,允许用户直接交易现实世界事件的结果,而非间接押注相关资产价格。其涵盖的事件包括宏观经济指标(如非农就业、通胀率)、政治选举、体育赛事、加密货币价格乃至气候数据等。所有合约均以“是/否”二元形式定价,每份合约的最大收益与亏损在买入时即被锁定,降低了传统衍生品的复杂性与对手方风险。
Kalshi 在 2025 年完成由 Paradigm 领投的 1.85 亿美元 C 轮融资,估值达到 20 亿美元,并与 Robinhood、Webull 等主流券商打通,使数百万美国散户可直接参与事件交易。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合规性与机构级市场结构,这不仅吸引了 Susquehanna 等大型做市商提供流动性,也为预测市场进入美国主流金融体系奠定了基础。然而,Kalshi 仍面临部分州政府对体育及特定事件合约的禁令挑战,并在积极通过法律途径争取联邦监管优先权。作为预测市场领域的合规化代表,Kalshi 展示了事件交易与传统金融基础设施深度融合的可能性,为这一新兴资产类别的主流化提供了范例。

Limitless:预测市场的流动性引擎

Limitless是部署在 Base 链上的新兴预测市场平台,其初衷是将高频、短周期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理念引入链上预测市场。其核心创新在于将传统金融中的零到期日(0DTE)期权模型转化为普通用户可理解的“涨跌预测”界面:参与者无需掌握复杂的期权定价或风险指标,即可对资产在未来几分钟、数小时或一天内的价格走势进行押注。这一设计显著降低参与门槛,并将预测市场的时间维度压缩至极短周期,从而吸引寻求即时反馈的交易者。
Limitless 已完成总计 700 万美元融资,其中 7 月的 400 万美元战略轮由 Coinbase Ventures、1confirmation、Maelstrom 等机构参与。
为促进用户增长,Limitless 于 2025 年 7 月推出积分激励计划,涵盖交易、流动性提供、任务完成与邀请等行为;积分可能与未来代币空投挂钩,形成潜在的用户留存与增长飞轮。第 1 季从 7 月 1 日持续至 9 月 22 日。
作为 Base 生态中增长最快的预测市场之一,Limitless 展示了短周期、低门槛预测模式在链上金融中的商业化潜力与扩张路径。

Myriad Markets: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增长引擎

Myriad Markets 由数字媒体集团 DASTAN(旗下包括 Decrypt 与 Rug Radio 等品牌)推出,是一个将链上预测市场与互动参与深度整合的平台,旨在把预测交易机制嵌入数字内容生态中。不同于传统的独立预测平台,MyriadMarkets 将预测功能直接集成到新闻、视频、社交媒体等内容场景。用户在阅读文章、观看视频或参与测验的同时,即可通过 官方 Chrome 插件对相关事件进行预测交易。这种“内容即市场”的模式既提升用户参与度,也为媒体平台提供新的变现路径。
平台通过任务机制奖励用户注意力与互动行为,积分可用于参与预测或兑换其他权益,从而形成内容消费与预测交易的闭环激励体系。在技术层面,MyriadMarkets 采用链上智能合约与可验证交易记录,结合账户抽象与简化注册流程,降低 Web3 参与门槛,并支持 USDC 等稳定币结算。
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将预测市场与媒体分发、广告变现、创作者经济相融合,试图重建用户对媒体的信任并提升广告投资回报率。然而,该模式的可持续性仍取决于媒体合作伙伴规模、预测市场的流动性深度,以及在不同司法辖区的合规处理。作为预测市场与数字媒体融合的代表案例,MyriadMarkets 展示了事件交易在内容产业中的新型应用路径。

Flipr:轻量化预测的极简范式

Fliper 将预测市场与社交媒体深度融合。不同于依赖独立平台和专用界面的传统模式,Flipr 直接把交易入口嵌入社交平台 X:用户只需在推文中标记 @fliprbot 并输入交易方向与金额,即可完成下单。这种轻量化、无缝化的交互方式显著降低新用户参与门槛,同时把每一笔交易转化为可见、可互动的社交信息流。
Flipr 已与 Polymarket、Kalshi 集成,通过社交前端为后端市场引流,兼顾全球用户与美国合规市场的覆盖。
Flipr 的差异化优势在于,它并不试图重建预测市场基础设施,而是作为社交层叠加于现有平台之上,将预测行为嵌入用户日常的信息消费与表达场景。这一策略既提升预测市场的可见性与参与度,也为行业探索了从专业交易平台向大众化、内容化渗透的路径。
$FLIPR 目前价格约为 0.02655 美元,市值约为 1887 万美元,最大供应量 10 亿枚,流通供应量约为 7 亿枚。

Azuro:预测市场基础设施协议

Azuro Protocol 专注于预测市场基础设施层,旨在为开发者提供构建预测类 DApp 所需的工具、功能模块、流动性与数据接口。不同于直接面向终端用户的平台,Azuro 采用 “B2B2C” 模式,通过可升级智能合约、SDK 组件与 DAO 治理体系,为 EVM 兼容链上的前端运营商、数据提供商与流动性提供者搭建统一底层框架。其核心机制是独特的“流动性树”设计:协议将资金池视作树根,根据预言机提供的初始赔率分配资金,并在用户下注、提取或结算时动态调整,从而在多市场并行的情况下维持资金利用率与赔率稳定性。
Azuro 团队成员具备传统体育博彩运营经验,并获得 Gnosis、SevenX Ventures、Delphi 等机构合计 1100 万美元的融资支持。
原生代币 $AZUR目前价格约 0.00548 美元,市值约 122 万美元,总供应量 10 亿枚,流通供应量约 2.2 亿枚。
Azuro 当前主要应用于体育预测市场,但路线图显示未来将拓展至政治、游戏等多类别事件,力图成为预测市场的去中心化基础设施标准。其优势在于降低开发门槛、聚合跨市场流动性并实现链上透明结算。
作为预测市场赛道的底层协议代表,Azuro 展示了基础设施化路径在推动行业规模化与多样化发展中的潜力。

Overtime:链上体育博彩

Overtime 是一个链上体育博彩平台,专注为链上用户提供涵盖足球、篮球、美式橄榄球等多类赛事的预测市场。不同于覆盖政治、金融、娱乐等多领域的综合型预测平台,Overtime.io 采取垂直化策略,将资源集中于体育博彩赛道,并通过智能合约实现盘口创建、赔率调整与自动结算的全流程链上透明化。
凭借体育垂直领域的深度运营与链上透明度,Overtime.io 有望吸引传统体育博彩用户进入 Web3。但其增长仍受限于体育用户圈层的边界、流动性深度以及不同司法辖区的合规风险。
Overtime 的所有收入与手续费捕获均用于 $OVER 代币的回购与销毁机制
当用户使用 $OVER 代币进行投注 时,将收取 20% 的绩效费(Performance Fee)永久销毁;其余 80% 回流 $OVER 流动性池,用于支持 $OVER 押注的流动性。同样地,对于使用其他抵押资产的投注,系统会收取投注手续费,以及来自流动性池的额外 20% 绩效费;上述资金将在公开市场回购 $OVER 并随后销毁。
$OVER 代币总供应量 6942 万枚,目前流通量为 91.43%,约 6347.1 万枚;已销毁 8.57%。当前市值约 1418.7 万美元,代币价格约 0.2224 美元,近三个月增长 57%。

Football.Fun:游戏化预测平台

Football.fun 是一个以足球为核心的 Web3 预测与体育游戏平台。2025 年获得由 6th Man Ventures 领投的 200 万美元融资,投资方还包括 Devmons、Sfermion 与 Zee Prime Capital 等。仅上线两周,其链上数据便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链上面板统计,目前平台 TVL 超过 1000 万美元,累计参与钱包地址逾 1 万个,平台累计收取交易费约 150 万美元。
平台核心机制融合梦幻足球与玩家份额交易:用户通过购买球员的份额(而非完整 NFT)来构建数字阵容。球员份额的价值与其在真实比赛中的表现挂钩,表现越佳为持有者带来的平台内货币 Gold 奖励越多。
在交易层面,Football.Fun 收取 5% 的交易手续费以维持经济平衡;此外,为防止单笔过量抛售冲击市场,系统在大额抛售或交易激增时引入动态手续费(抛售量大时税率上升,交易异常时适用额外手续费)。
平台设有定期锦标赛(每周两次),用户无需手动设置阵容,系统会自动将符合条件的球员纳入计算,从而降低操作复杂度并增强持续参与度,并根据球员表现以及所持份额分配奖励。
其推出的 Pro 版本将进一步链上化,并在保持免费参与模式的同时,强化奖励与竞技机制,以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体。试玩版向所有用户开放,入门即可获得 300 点赛季积分与 3 个球员包;完成新手任务后还可领取 1100 点初始金币,无需投入真实资产。专业版则要求玩家向游戏地址充值 Base 网络 USDC,以兑换等量的 Gold。
Football.Fun 的差异化优势在于,将预测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与梦幻体育的沉浸式体验结合,既满足用户对赛事结果的投机需求,也提供长期的策略性玩法。
需要注意的是,其发展仍面临体育数据获取的可靠性、赛事版权与合规性等挑战,并需在竞争激烈的幻想体育与预测赛道中建立可持续的留存机制。尽管目前势头强劲,市场上也存在不同声音:有用户认为 Football.Fun 的盈利模式高度依赖后续玩家加入,部分社群甚至将其称作“足球庞氏”。在这一快速发展的早期阶段,市场对其前景仍持谨慎态度。

总结

Web3 预测市场远不止是博彩工具,其应用潜力广泛。除传统的投票与民意预测外,还可为企业与组织提供基于“群体智慧”的决策辅助。例如在商业领域,公司可利用预测市场评估新产品成功概率、市场需求或竞争对手的未来行动;在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中,预测市场可作为创新治理工具,帮助社区预测并评估不同提案的潜在影响,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以 Polymarket 等项目为代表的去中心化预测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独特的经济激励机制,将“群体智慧”转化为可信赖、抗审查的集体信号。这不仅为信息聚合提供了新范式,也为解决传统互联网中的信息失真问题提供了潜在解法。
未来,Web3 预测市场的发展将与多项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将预测市场与人工智能(AI)和大语言模型(LLM)结合,可更广泛地搜集并处理互联网信息,为市场提供更精准的舆情分析与预测服务;深度链上数据分析也将成为关键组成部分,基于用户行为建模提供更深入的市场洞察,从而优化交易策略与激励机制。
然而,该领域仍面临流动性不足、法律监管模糊与技术安全风险等挑战。行业需要项目方、监管机构与社区协同推进:一方面持续技术创新并探索更具吸引力的代币经济学模型,另一方面构建与 Web3 特性相适配的监管框架。唯有有效克服这些挑战,Web3 预测市场方能真正释放潜力,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信息聚合与决策辅助工具,并在 Web3 迈向主流应用的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文章作者:@0xThalesLiu
8月9日,哈佛管理公司(Harvard Management Company)在2025年第二季度的 13-F 披露中显示,其在贝莱德(BlackRock)iShares比特币现货ETF(IBIT)持仓约190万股,市值达约1.16亿美元,位居该基金第五大股票配置,仅次于微软、亚马逊、Booking Holdings 和MetaTradingViewCoinDesk。在 IBIT 的机构投资者中,哈佛的持仓量排名27,占比达到了 0.15%,对比第一名仅有约10倍差距。从下列的机构投资者列表中,不难发现,IBIT 的持仓是比较分散的,众多知名机构投资者均持有头寸。
这次哈佛重仓比特币意味着什么?本文带你拆解。

1. 哈佛管理公司是什么?

哈佛管理公司(Harvard Management Company,简称HMC)是一家专门负责管理哈佛大学捐赠基金(endowment fund)的非营利性投资管理机构,成立于1974年,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HMC的使命是通过专业的投资管理,为哈佛大学提供长期的财务支持,确保学校在教学、研究、奖学金及其他核心活动中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美国的顶尖大学,如哈佛、耶鲁、斯坦福等,通常拥有规模庞大的捐赠基金。这些基金主要来自校友捐赠、机构资助以及投资收益,是大学财务稳定的重要支柱。据 visualcapitalist 数据显示,哈佛大学的捐赠基金是全球最大的大学捐赠基金之一,截至2025年,其规模已超过 520 亿美元。HMC 的任务就是通过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对冲基金等,最大化基金的长期回报,同时控制风险。
HMC不仅为哈佛大学管理资金,还因其专业的投资运作而闻名,被视为全球资产管理领域的标杆之一。其投资策略和表现往往受到金融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次投资 IBIT,也说明了传统机构投资者对 $BTC 的看好。
哈佛管理公司在最新的 SEC 申报文件中披露的美股持仓共 14.36 亿美元,其中 IBIT 占比高达 8.12%,同时买入黄金,占比 7.07%。对黄金和 “数字黄金” 的青睐也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一种聪明钱的风向标。

2. 深入分析 IBIT

IBIT 是贝莱德(BlackRock)旗下 iShares 品牌推出的 iShares Bitcoin Trust ETF,是一种比特币现货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于 2024 年 1 月 在美国纳斯达克(NASDAQ)上市,股票代码为 $IBIT。截止 2025 年 8 月 14 日,规模达到 880 亿美元,仅持有比特币资产,比例达到接近 100%
IBIT 是一种金融产品,旨在通过持有实际的比特币(现货)来追踪比特币的价格表现。投资者通过购买 IBIT 股票,可以间接参与比特币市场的价格波动,而无需直接购买、存储或管理比特币。这降低了技术门槛和安全风险,例如私钥丢失或交易所破产等。
  • 发行商:贝莱德(BlackRock),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截止管理资产规模超 12.5 万亿美元。
  • 托管方:Coinbase Custody ( Coinbase 子公司,有合规牌照),负责安全存储 IBIT 持有的比特币。
  • 成分:100% 比特币现货,无其他资产。
  • 管理费:年化 0.25%,在同类产品中属于较低水平。
  • 交易方式:像普通股票一样在纳斯达克交易,适合传统证券账户投资者。

IBIT 不光给币圈外的交易者提供了简易的购买比特币的方式,还给机构提供了合规投资比特币资产的最优路径。
iShares Bitcoin Trust ETF (US:IBIT) 有 1466 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13D/G或13F表格的机构股东和股东。 这些机构共持有 371,915,229 股股票,占比近30%。
IBIT 已经成为最受青睐的比特币 ETF,据 MacroMicro 数据,IBIT 市占率超过 51%。

3. 总结

哈佛管理公司将 IBIT 纳入前五大美股持仓,并与黄金形成 “数字黄金+传统黄金” 的双稀缺资产组合,这不仅是一次投资选择,更是资产观念的转折信号。
在财政赤字常态化、主权信用压力上升、债券避险效用减弱的背景下,顶级长周期资金开始将部分配置转向稀缺性资产,以对冲制度性风险。IBIT 作为合规化的比特币现货 ETF,降低了技术门槛和托管风险,让比特币具备了被主流机构纳入长期资产组合的条件。
哈佛的入场,标志着比特币正从“小众投机”迈向“战略配置”,而这种模式一旦被更多大学基金、养老金、主权基金采纳,市场格局将被更深层次地重塑。
文章作者:@MrDuckCrypto
中文zh中文中文

Appreciate Insights?

Show your support for the author.

usdc USDC
wallet icon ...

Send Tip (Sui Wallet)

QR Code

0x398d...b7f9

Link your wallet

Link a wallet to your Cluster account

Metamask
Slush
Phantom

Not Logged In

Connect to your X account to start tipping to authors and access all features of Clu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