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便宜、好用、稳定是各类项目遴选去中心化项目的重要标准,这也迫使降本增效这一命题成为去中心化储存项目的兵家必争之地。
而想要实现降本增效,对于储存文件的有效编排则是关键所在。@Filecoin
曾经做过伟大的尝试,它把数据变成交易型存储合约,矿工按 32/64GiB的标准扇区封装并提交证明。这一套机制对大对象确实很经济,但对海量小对象则有些许别扭。
对于小文件而言,其先需要将其聚成CAR包,才能喂进扇区。而每个扇区的封装流程又是重 CPU/IO 的流水线,最终的后果就是对高频、小批量、低时延的写入并不是那么友好。
但作为行业前辈,Filecoin的努力则为整个去中心化项目储存板块提供了重要的思考点:如何在为大对象实现经济储存的同时,服务好小对象储存呢?
你可能会好奇说,为什么我们需要去考虑小对象储存呢?这就牵扯到另一个很有趣的去中心化储存上统计学分布问题,小对象虽然小,但是它密度大。
怎样来理解小对象密码度大这个概念呢?首先我想在这里引用一篇乔治梅森大学学者们的研究成果《A Closer Look into IPFS: Accessibility, Content, and Performance》
在5.1这个章节中,学者们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在他们取样的IPFS上,19.5%的文件小于0.25MB,并且几乎99%的文件小于32MB。
这个结论是否是孤立的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一结论甚至非常具有普遍性,在其他的去中心化储存如 @WalrusProtocol 上,这一结论同样成立。
上图是一张来自Walrus制作的文件分布图,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1KB-100KB的文件占据了Walrus储存的半壁江山。如果按照1MB以及以下为口径进行计算,几乎覆盖了Walrus储存的近八成内容。
其实到这里我们就知道,小文件可不小,其庞大的数量让dStorage项目不得不去正视小文件的有机储存问题。
而Walrus新推出的Quilt结构,则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思路。
核心原理是将多个小文件捆绑成一个大的存储单元(Quilt),在不丢失文件独立性的前提下统一编码和存储。具体而言,每个 Quilt 最多可包含约 660 个文件。
当开发者调用 Quilt 上传时,客户端会将待存文件按序组合,将它们的原始数据及自定义元数据打包成一个大的数据流,并提交给 Walrus 发布者。
在逻辑上,每个文件在 Quilt 中依旧保留文件边界信息。系统会为每个打包的文件分配一个 QuiltPatchId 作为唯一标识。与普通的 BlobId 不同,QuiltPatchId 的计算依赖于整个 Quilt 的内容,因此将同一文件放入不同 Quilt 会产生不同 ID。
举一个生活化的例子你可能就一目了然Walrus的Quilt在做什么。如果你平时喜欢去超市享受购物的乐趣,你也许会有在散装区装袋上秤的这样的经历。而你是否思考过,这些散装区的货物是从哪里来的呢?
Quilt 做的事就是把一堆小文件一次性装进同一个大的运输托盘,但每个小文件都会贴上自己的独立标签和编号,随时都能单独拿出来用,不需要把整包倒出来。这就像把超市里散装的小零食装进一个托盘发往销售区,但每袋零食都有条码,收银时依然能单件扫码结账。
对实际开发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省钱省时更稳。以前你有六百个小文件就要做六百次上传与确认,每一步都有固定开销和失败概率。Quilt 把它们变成一次提交,费用和尾部延迟一下子被摊薄了,重试与断点续传也只围绕这一次进行。读取时也不用解压整包,按编号就能把其中一张图片、一段文本精准取回,用户点开就能看,速度体验和单文件几乎一样。
使用 Quilt 后,Walrus 在存储性能和成本上有显著提升。首先是在存储空间利用率方面:Walrus 的 RedStuff 编码会将 Blob 数据扩大约 4.5~5 倍。如果 600 个小文件各自独立上传,这些膨胀开销会叠加到每个文件上;而采用 Quilt 后,这个 4.5 倍的膨胀仅作用于整个打包好的 Blob,一次性分摊到所有文件上,从而大幅提高空间利用率。
其次是存储成本和 Gas 费用。Walrus文档给出测试数据:将 600 个 10KB 文件作为一个 Quilt 存储时,所需的 WAL 存储费约为 0.005,而单独存储则需要约 2.088 WAL,降低了约 409 倍。相应地,Sui 交易费也从600笔聚合到1笔,节省了约 238 倍。简单地说,Quilt 让每次存储操作能够批量做功,极大地降低了总体的费用和网络负载。
再举个加密玩家最熟悉且具像化的例子:NFT,小文件存储的经典代表。一个 NFT 项目常常包含上百张图片和对应的 JSON 元数据。利用 Quilt,这些图片和描述可以一次性批量上传到 Walrus,只花费一笔存储费,却还能通过文件标签快速找到任意一张图片或元文件,无需下载整个集合。
对于项目方而言,长期运维上也更省心,写入时你可以给每个小文件顺手打上标签,后面按标签检索就能立刻定位。一批相关数据作为一个大包裹天然具备原子性,回滚、审计和复现场景更加干净。
除了NFT,可能你还会关心,那么对于AI有什么影响呢?
样本切片、提示模板、对话与日志,这些独属于AI的小文件,Quilt把这些细碎数据按时间或版本打成一个大对象一次上链,但保留每个条目的独立ID与标签,读取时可直取单条,不必解包整批,直接摊薄训练与推理的数据进场成本,让AI在区块链上持续发生成为可能。
总的来说,Quilt的效用是广义的。这一小步却是dStorage的一大步,他缓解了高密度小文件所带来的损耗,直击去中心化储存的主要矛盾,为dStorage作为储存基座的深度优化铺平道路。
一场真金白银的交易对决正在上演
由 @the_nof1 发起的 Alpha Arena 实验,让全球顶尖 AI 模型,包括 DeepSeek V3.1、Grok4、GPT-5、Claude Sonnet 4.5、Qwen3 Max、Gemini 2.5 Pro,在 @HyperliquidX 平台上以 1 万美元真实资金自主交易永续合约。所有交易的推理逻辑与盈亏表现均实时公开,堪称一次透明的“AI 对抗赛”。截至 2025 年 10 月 20 日,DeepSeek V3.1 以 15.6% 的收益率领跑,Grok 4 紧随其后,而 GPT 5 与 Gemini 2.5 Pro 分别录得 -63.46% 与 -57.57% 的亏损。
这场实验不仅展示了 AI 在金融交易中的应用潜力——从量化策略生成、风险控制到资金管理;也揭示了它的局限:算法误差、高频成本、以及模型泛化能力不足。某种意义上,Alpha Arena 是 Crypto AI 赛道的一面镜子:既映照出智能代理在金融系统中的创造力,也照见了其尚待突破的现实边界。
如今,Crypto 与 AI 的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加密生态。AI 正成为破解传统加密市场痛点的关键:它能替代低效的人工交易,打通孤立的数据岛,并强化去中心化系统的安全性。AI 代理可以实时分析海量链上与市场数据、优化 DeFi 流动性或预测 meme 币趋势;去中心化算力网络则让普通用户也能参与模型训练与收益分配。
据 Coingecko 数据,2025 年 AI 相关加密代币总市值 接近 270 亿美元,其中 AI 代理类约占 38 亿美元。这个赛道经历了典型的泡沫—坍塌—重构周期:在热潮中,AI Agent 板块一度飙升至 160 亿美元市值,但随后因过度炒作、交付不足与技术门槛过高崩跌 90%。然而,当投机退潮,建设者留下。当前的重点正从单一通用代理转向专业化、多代理协作网络。
特别是以 DeFAI 为核心的实践浪潮,正在让代理真正落地于链上交易与策略执行。底层基础设施与多代理框架正主导新阶段的叙事,推动 AI 代理从聊天机器人向自治经济体演进。
本文以 nof1.ai 的 Alpha Arena 为起点,系统梳理 Crypto AI 赛道的关键项目与技术方向,解析它们的机制,呈现这个交汇技术与金融的全新前沿。
AI × Crypto 的结构化演进
Crypto AI 指的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区块链系统相结合的前沿领域,涵盖去中心化算力网络、智能合约驱动的 AI 代理、自主交易系统、隐私数据与模型市场等方向。
其核心思想是利用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可验证与激励机制,构建一个开放、透明、协作的 AI 生态:
-
AI 代理在链上拥有身份与资产,可自主执行交易或提供服务;
-
基础设施层提供去中心化的算力、存储与推理支持;
-
数据与模型市场则在链上实现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的双重平衡。
过去两年,Crypto AI 经历了从“LLM 聊天幻想”到“结构化执行代理”的范式转变。
以“DeFi 聊天终端”为代表的第一代代理因执行不可验证、意图识别薄弱、风险难控而迅速失去关注。而第二代自主型代理则强调 结构化任务执行 与 确定性策略落地,成为新一轮技术叙事的核心。
从应用角度看,Crypto AI 的革命性在于引入 Agentic Finance 概念,让 AI 成为连接用户与复杂金融系统的桥梁。
这种模式有望将 DeFi 的复杂操作抽象为自然语言级交互,实现从产品驱动到用户驱动的跃迁,使普通用户也能拥有机构级策略执行能力。
然而,赛道仍面临诸多挑战:模型的泛化能力与确定性之间的技术平衡、AI 控制资金的信任边界、智能合约执行的安全性、以及激励机制设计可能引发的代理博弈。
总体而言,Crypto AI 正步入一个务实、结构化、安全可控的阶段。短期内或难以爆发,但中长期潜力巨大,其生态演进正从概念炒作走向真正的产品与协议层创新。
热门项目归纳与分析
-
Bittensor(TAO):
是一个去中心化的 AI 市场,通过区块链技术与 TAO 代币的激励机制,聚合全球开发者共同竞争与改进智能服务,从而打破少数科技巨头对 AI 的垄断。 2025 年 10 月,项目迎来重要里程碑——灰度投资公司 Grayscale 向美国 SEC 提交 TAO Trust 的 Form 10 注册申请。如果获批,该信托将成为类似 GBTC 的合规产品,私募锁仓期也将从 12 个月缩短至 6 个月,为传统金融机构打开流动性与合规接入通道。 与此同时,美股上市公司 TAO Synergies Inc.(NASDAQ:TAOX)宣布完成 1100 万美元私募融资,并持续增持 TAO 代币,计划将其质押至主网参与模型训练与激励分配。投资方包括灰度母公司 DCG 与知名加密顾问 James Altucher。
-
0G Labs(0G):
致力于打造去中心化人工智能操作系统 DeAIOS。项目以模块化、AI 优化的 Layer 1 架构为核心,通过分层设计实现近乎无限的水平扩展,支持从数据存储到可验证计算的全链路 AI 工作负载。 其核心组件包括点对点分布式存储网络 0G Storage、数据可用性层 0G DA,以及数据服务网络 0G Compute Network。 截至目前,0G 累计融资超过 1.05 亿美元。2024 年 11 月,公司在种子轮融资中获得 4000 万美元,估值约 20 亿美元,投资方包括 Hack VC、Delphi Ventures、Bankless Ventures 和 OKX Ventures。当前代币价格约为 1.94 美元,近一个月下跌 61.1%,市值约 4.17 亿美元,完全稀释估值(FDV)约 19.56 亿美元。 项目团队由 CEO Michael Heinrich 与 CTO Ming Wu 共同领导,前者拥有丰富的区块链产品与运营经验,后者则长期专注模块化架构与分布式计算优化。团队在工程与研究层面保持深度协作,形成从底层架构到生态部署的全栈执行能力。
-
ChainOpera AI(COAI):
聚焦去中心化 AI 代理协作网络,被称为“AI 代理的区块链操作系统”。其生态体系包括智能代理终端 Super AI Agent App、协作虚拟生态 AI Agent Social Network,以及 AI 代理开发者平台,后者提供 API 接入、模板与低代码创建框架,降低开发门槛。同时,ChainOpera 还推出了去中心化 GPU 平台,用于模型训练与推理。 项目联合创始人 Salman Avestimehr 曾任南加州大学教授及 USC-Amazon 可信 AI 中心主任,获得过奥巴马总统颁发的 PECASE 奖与 IEEE Fellow 头衔,长期专注于联邦学习与分布式 AI 研究。联合创始人 Aiden 拥有十年工程经验,曾任职于 Amazon、Meta、Google 与腾讯。 2024 年 12 月 26 日,ChainOpera 完成 17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由 Finality Capital Partners、Road Capital 与 IDG Capital 领投,Camford VC、ABCDE Capital、Amber Group 与 Modular Capital 跟投。其代币当前价格约 7.59 美元,市值约 14.79 亿美元,FDV 达 75.31 亿美元。
-
Sentient:
是一个以开源通用人工智能为目标的研究型项目,旨在构建去中心化的 AGI 协作网络。 2024 年 7 月,Sentient 完成 85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由 Founders Fund、Pantera Capital 与 Framework Ventures 共同领投,参与方包括 Naval Ravikant、Balaji Srinivasan、Arrington Capital、Canonical Crypto 与 Delphi Digital 等。 项目基于 GRID 体系构建开放的 AI 协作生态,整合超过 100 个模型、代理、数据源与工具,实现任务分解、路由与结果合成,从而支持多模型协同与长程推理。核心框架包括递归元代理系统 ROMA、开源搜索框架 Open Deep Search,以及指纹式 AI 模型 Dobby。 团队成员来自学术与产业前沿,包括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Pramod Viswanath、Polygon 联合创始人 Sandeep Nailwal,以及印度科学研究所教授 Himanshu Tyagi。
-
Kite:
专注于为代理经济提供支付与协作基础设施,基于 EVM 兼容的 Layer 1 区块链构建。其核心产品包括代理网络与代理应用商店,并设计了多项原生协议:MCP 协议用于实现代理身份的可移植性与声誉共享;Proof of AI 共识机制负责验证代理贡献并在多代理工作流中分配奖励;代理原生支付协议用于支持高频结算与激励分发。 2025 年 9 月,Kite 完成 1800 万美元 A 轮融资,由 PayPal Ventures 与 General Catalyst 联合领投,使其总融资额达到 3300 万美元。投资方阵容强大,包括 8VC、Samsung Next、SBI US Gateway Fund、Vertex Ventures、Hashed、HashKey Capital、LayerZero Labs、Animoca Brands、Avalanche Foundation、GSR Markets、Alchemy 与 Dispersion Capital。 团队核心成员包括 CEO Chi Zhang、CTO Scott Shi、CMO Cindy Shi,以及战略负责人 Lei Lei,在 AI 研究、数据基础设施与区块链领域拥有丰富经验。
-
Gensyn:
是一个去中心化机器学习计算协议,以 AI 原生以太坊 Rollup 为核心,整合机器学习执行框架、无需信任的验证系统、点对点通信与去中心化协调层。项目当前处于测试网阶段,专注于互联网协作强化学习框架 RL Swarm 与开源Minecraft AI助手 BlockAssist 等应用程序。 截至目前,Gensyn 已完成总计 4950 万美元融资。2022 年 3 月获得 650 万美元种子轮资金,2023 年 6 月完成由 a16z 领投的 4300 万美元 A 轮融资,参投方包括 CoinFund、Protocol Labs 与 Maven 11。团队由 CEO Ben Fielding 与 CTO Harry Grieve 领导,两人均具备深度学习与验证系统领域背景,专注于构建可信的分布式 AI 计算网络。
子赛道 2:AI 代理
-
Virtuals Protocol(VIRTUAL):
是一个去中心化的 AI 代理市场协议,致力于为多代理协作提供可验证、安全和可组合的基础设施。其核心产品包括代理商务协议 ACP,用于支持可验证的多代理交易;代币化平台,用于公平启动代理代币(Agent Tokens)与业务代币(Business Tokens);以及模块化决策引擎 GAME 框架,能够基于基础模型处理上下文、目标与工具,从而生成自治智能行动。 团队由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Jansen Teng 领导,他曾任波士顿咨询顾问,长期专注于深度科技与人工智能领域。联合创始人 Wee Kee 同样出身 BCG,现负责产品体系与生态拓展。 目前 VIRTUAL 代币价格约为 0.8 美元,过去三个月下跌 53.9%,市值约 5.26 亿美元,完全稀释估值约 8.02 亿美元。代币总供应量为 10 亿枚,流通约 6.55 亿枚,其中 60% 用于公开流通,35% 归属生态金库(由 DAO 管理),5% 分配至流动性池,金库资金将在三年内分阶段释放。
-
OriginTrail(TRAC):
是一个去中心化知识图谱(DKG)协议,构建了一个由全球节点共同维护的知识网络,用于映射和验证复杂资产的来源、所有权与关联数据。该项目旨在为 AI 代理提供可信的知识基础,使其能够在链上访问、验证与引用结构化知识信息。 项目早期通过代币销售募集约 2250 万美元。TRAC 代币总量为 5 亿枚,已全部流通,目前价格为 0.739 美元,市值 3.696 亿美元,近三个月上涨 50%。
-
DeAgentAI(AIA) :
致力于构建去中心化 AI 代理基础设施,其架构以认知引擎 Lobe、记忆层 Memory 与工具系统 Tools 组成三位一体的代理结构。项目通过混合共识模型解决 AI 输出的不确定性问题:对闭源模型采用 ZK-TLS 证明,对开源模型则创新性地引入基于熵的选举机制以筛选最优输出结果。 该框架可通过决策插件与多方安全计算(MPC)集成,使 AI 代理能够执行具备链上后果的决策,如治理投票与资产转移,推动其从信息处理器演化为链上自治参与者。 2024 年 8 月 7 日,DeAgentAI 完成 6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由
Ventures 与 Vertex Ventures 领投,参投方包括 Higgs Capital、Kernel Labs、Waterdrip Capital、Valkyrie Fund、CatcherVC、GoPlus Security、PANONY 与 Tido Capital。 AIA 代币总供应量为 10 亿枚,其中 30% 分配至社区池用于激励与治理,23% 分配给团队与顾问,25% 投入生态基金,14% 分配给战略投资方,8% 用于市场流动性。目前代币价格约为 2.32 美元,市值约 2.3 亿美元,完全稀释估值约 23.1 亿美元。
-
AWE Network (AWE):
,前身为 STP Network,是一个面向 AI 代理的模块化生态系统,旨在推动从孤立 AI 工具向持久、自维持的代理经济转变。项目通过模块化模拟框架实现大规模 AI 代理的自治互动、适应与演化,使其能够在链上环境中处理复杂的经济建模与治理实验任务。 核心产品包括自主世界引擎 Autonomous Worlds Engine(AWE),用于生成与管理 AI 代理世界;代币化平台
,支持代理、工具与世界构想的即时代币化;以及 AWESOME 平台,为代理与 MCP 提供开放市场。 团队由创始人 Mike Chen、产品主管 Mike Lin 与核心贡献者 0xMentalist 组成。AWE Network 累计获得 700 万美元融资,投资方包括 NGC Ventures、Alphabit Fund 与 BlockVC。当前代币价格约为 0.076 美元,已全流通,市值约 1.48 亿美元。
-
Theoriq:
是一个面向代理经济的基础设施项目,旨在为多智能体系统提供协作与执行层。其核心产品 Alpha 协议支持自治 AI 代理及代理群(Swarms)的协作、优化与链上执行,从而实现从单一代理向动态群体智能的过渡。 基于该协议构建的 AlphaSwarm 系统集成了三类专用代理:门户代理、知识代理与流动性管理助手(LP Assistant),共同构成一个多角色协作网络。 截至目前,项目累计获得 1020 万美元融资。2024 年 5 月,Theoriq 完成 620 万美元种子扩展轮融资,由 Hack VC 领投,Foresight Ventures、Inception Capital、Figment Capital、HTX Ventures 与 Hypersphere Ventures 等机构参投。 THQ 代币总供应量为 10 亿枚,其中 30% 分配给投资者,28% 用于协议财库以激励生态与战略合作,24% 分配给核心贡献者(包含一年锁仓与三年线性解锁),18% 用于社区激励计划以奖励大使、合作伙伴与早期贡献者。
子赛道 3:AI 应用
-
Sapien(SAPIEN):
是一个去中心化的 AI 数据众包平台,旨在打造面向 AI 训练的数据工厂。平台通过代币激励吸引用户参与高质量数据标注与模型训练,解决 AI 模型训练中素材稀缺的问题。 核心机制包括质量证明(Proof of Quality,PoQ),即用户需质押代币担保,通过多方验证后可获得稳定币与代币奖励,低质数据则会被扣除 25% 至 100% 质押金额。此外,Sapien 建立了覆盖 110 多个国家、190 万名贡献者的全球标注者网络,并利用区块链记录系统确保贡献追踪与收益分配,适用于自动驾驶图像识别、医疗影像诊断等高精度场景。 Sapien 已累计获得 1550 万美元融资,2024 年完成两轮种子轮,由 Primitive Ventures、Animoca Brands 与 Variant Fund 等机构参投。目前代币价格约为 0.13 美元,三个月下跌 13.4%,市值约 3200 万美元,完全稀释估值约 1.3 亿美元。团队由联合创始人 Rowan Stone(前 Coinbase 业务发展主管)与 Trevor Koverko(Polymath 联合创始人)带领,工程团队专注于 PoQ 验证与数据质量优化,产品与运营团队具备丰富的 Web3 与 AI 众包经验。
-
Yupp :
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 AI 反馈市场,旨在打造可扩展、透明的模型评估引擎。平台以众包为核心,用户提交提示词并对比多个模型的输出,生成带有数字签名的偏好数据包,从而提升模型评估的客观性与多样性。 系统引入 VIBE Score,用于基于用户偏好的多维度模型排名,并纳入延迟、成本及人口统计变量。此外,Yupp 已整合超过 500 个模型,并通过游戏化反馈系统以投票和积分奖励促进参与度。 2025 年 6 月,Yupp 完成 33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由 a16z crypto 领投。团队由联合创始人兼 CEO Pankaj Gupta(曾任 Google Pay 与 Coinbase 工程负责人)和 AI 负责人 Gilad Mishne(前 Google X 机器学习主管)共同领导。
机器人
-
OpenMind:
是一个开源的 AI 机器人操作系统,致力于打造硬件无关的 AI 原生软件栈,实现机器人在感知、规划与控制层的模块化执行与协同学习。 其核心产品 OM1 操作系统提供模块化架构,用于实现自然人机交互与自主学习;FABRIC 协议则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网络,为智能机器提供跨环境身份验证、共享上下文与安全协调机制,使不同品牌机器人能够协同工作。 2025 年 8 月,OpenMind 完成 20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由 Pantera Capital 领投,Ribbit Capital、HongShan、Amber Group 与 Coinbase Ventures 等机构参投。团队由 CEO Jan Liphardt、联合创始人 Ali Hindy 与 CTO Boyuan Chen 共同领导。
-
BitRobot:
是一个去中心化 AI 研究网络,专注于推动具身智能(Embodied AI)的发展。项目通过子网架构与加密激励机制,实现全球机器人协作、数据收集与模型训练。 核心组件包括子网架构,用于硬件租赁、数据集生成与模型评估;Verifiable Robotic Work(VRW)机制用于量化与验证机器人任务执行;Embodied Node Token(ENT)以 NFT 形式代表机器人的数字孪生,用于任务担保与支付;MER(Measurement–Evaluation–Rewards)循环则以评估结果为基础分配奖励。 2025 年 2 月,BitRobot 完成 80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由 Protocol Labs 领投,Solana Ventures、Sfermion、Fabric Ventures 与 Virtuals Protocol 等机构参投。
Crypto AI 研究
-
Surf:
是一个专为加密市场打造的 AI 研究与执行助手,聚合链上数据、社交情绪与市场趋势,生成专业级分析报告并支持跨链任务与自动化交易。 产品特性包括 AI 对话界面(实时投资分析与 KOL 趋势追踪)以及积分激励系统,当前由 Cyber 支持。
-
Minara AI:
是由 Circle 支持的虚拟 CFO 平台,提供数字化财务助理服务,覆盖加密资产与股票市场投资建议。平台支持自然语言交互、自动化策略规划与零 gas 费交易。 系统包括托管工作流模块(为付费用户提供一键执行 DeFi 与 NFT 操作)、深度研究分析师(生成个性化投资报告)以及 USDC 集成机制(支持稳定币交易与 RWA 管理)。
-
Edgen:
(前身为 OpenSocial)是一个 AI 驱动的市场情报中心,整合多模态 AI 代理以分析实时社交情绪、行业叙事与市场信号,将复杂数据转化为可执行洞察。 其系统采用多代理架构,支持价格预测、DeFi 策略与投资想法生成,并提供实时数据仪表盘,用于聚合链上与社交数据。 累计获得融资 1100 万美元,由 Framework Ventures、Animoca Brands、North Island Ventures 与 SNZ Holding 等机构投资。
AI 硬件生息
-
GAIB:
构建了一个 AI 计算经济层,将 GPU 等算力资产转化为链上可组合的生息资产,通过债权与股权融资为数据中心提供资金支持,并发行与资产收益挂钩的合成美元 AID。 系统包括美元挂钩稳定币 AID(由 GPU 收益与美债储备支持)、质押衍生收益代币 sAID(年化约 15%,可用于 DeFi 借贷与策略组合),并在 Ethereum、Arbitrum、Base 与 BNB Chain 等多链部署。 项目于 2025 年完成 500 万美元 Pre-Seed 轮融资,由 Hack VC、Faction 与 Hashed 领投,MH Ventures、Animoca Brands、IVC 与 Aethir 等机构参投。团队成员包括 CEO Kony(前 L2 Iterative Ventures 合伙人)、CTO Jun(前 Pelith 联合创始人)与顾问 Alex(GMI Cloud 创始人)。
-
(USDai):
是由 Permian Labs 推出的合成美元稳定币协议,旨在将 DeFi 的资本效率引入 AI 与实体基础设施融资。协议采用双币结构,连接链上流动性与链下算力经济,为 GPU 集群等资产提供融资支持。 系统包括 USDai 稳定币(由 USDC 等资产铸造,以国债代币
作为抵押)、sUSDai 收益代币(年化 15–25%,资产组合包含 25% 国债与 75% 基础设施贷款)、CALIBER 框架(硬件资产数字化与违约处置)以及 FiLo 分层机制与 QEV 拍卖系统(流动性赎回缓冲)。 项目于 2025 年完成总额超 1300 万美元融资,由 Dragonfly 与 Yzi Labs 等机构支持。团队成员包括 CEO David Choi(前德意志银行投行部)、COO Conor Moore(前 Rockpoint 与 Eastdil)和 CTO Ivan Sergeev(前 DRW 高频交易)。
AI 计算/算力
-
Render Network(RENDER):
是目前最成熟的去中心化 GPU 计算网络之一,最初聚焦 3D 渲染场景,现已扩展至 AI 模型训练与推理。平台允许用户将闲置 GPU 算力出租给高性能任务,最高可节省约 70% 成本。 其核心由去中心化渲染网络(Compute Network)构成,2025 年 4 月正式上线 AI 推理支持,并引入 RTX-5090 节点。网络通过渲染代币机制奖励算力提供者,形成可持续的生态激励;同时与 Stability AI、OTOY 等合作伙伴集成,拓展视觉特效与 AI 生成领域的应用。 Render 累计获得超过 3000 万美元融资,由 Multicoin Capital 等机构领投。目前代币价格约 2.56 美元,近三个月下跌 37.7%;市值约 13.6 亿美元,完全稀释估值(FDV)约 13.4 亿美元。
-
Aethir(ATH):
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 GPU 云计算网络,旨在以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替代传统中心化云平台。其采用点对点分散式架构,降低云服务的价格与延迟,并已支持 NVIDIA H200 等企业级 GPU。 项目通过激励计划(如算力补贴与开发者黑客松)吸引生态建设者,并支持多链代币结算,形成类似 ComputeFi 的激励循环体系。 目前 Aethir 代币价格约为 0.032 美元,过去三个月下跌 3.5%;市值约 4.5 亿美元,FDV 约 13.2 亿美元。
-
Cysic :
是一个结合零知识证明与 AI 推理的算力网络,旨在通过 GPU 与自研 ASIC 加速器构建多用途的“ComputeFi”层,将算力资产化并实现链上流通。 网络采用多层结构:Prover 节点生成证明,Verifier 节点负责快速核验;Cysic 的激励循环以 NFT 形式量化算力资产,并结合挖矿与 ZK 验证机制。 项目累计获得 1800 万美元融资,其中 2024 年 Pre-A 轮融资达 1200 万美元,由 HashKey Capital 与 OKX Ventures 领投。
发展趋势:从叙事到结构,从模型到生态
Crypto AI 正处于从叙事爆发期向结构化落地期的过渡。此前的概念狂潮让“AI + Crypto”成为市场最强叙事之一,但随着投机情绪褪去,赛道进入冷静重构阶段。新的增长点正在从单点创新转向系统协同:从单一代理到多代理协作网络,从投机代币到服务型协议,从模型性能竞赛到生态系统治理。
首先,在架构层面,AI 与区块链的结合正趋向模块化与原语化。项目开始以AI 原语的方式定义代理身份、算力市场、模型调用、收益分配等基础要素,为未来的 AI 金融系统建立标准化接口。
其次,在经济层面,Crypto AI 逐渐从投机驱动转向服务驱动。AI Agent Token 不再仅代表叙事或访问权,而是成为真实生产力网络中的激励与治理工具。AI 算力、模型参数、推理调用等都可以被定价与交易,AI 成为链上可计量的经济行为单元。这意味着 AI 不再只是使用者,而是区块链生态中具备经济身份的参与者。
第三,在应用层面,AI 的可验证性和自治性正在成为核心竞争力。未来趋势不是让模型更聪明,而是让模型在链上更“可信”。无论是可审计的推理日志,还是链上执行证明,都将成为 AI Agent 产品化的基础要求。
最后,在生态层面,多代理协作与跨协议集成成为重点方向。单个代理的智能上限有限,而多代理网络则能通过角色分工形成真正的智能金融系统。DeFAI、AgentFi、Autonolas 等项目正在以开源框架的形式定义这一新秩序。
总结:AI 正成为区块链的经济智能层
Crypto AI 不只是一次叙事循环,而是一次底层范式迁移。它让 AI 从工具转变为“经济体的一员”,让区块链从“价值网络”演进为“智能网络”。
如果说比特币解决了价值确权,以太坊解决了逻辑确权,那么 Crypto AI 试图解决的是智能确权,即如何在去中心化环境中,让智能体拥有可验证的认知、执行与收益归属。
短期内,这一赛道仍将受到模型能力、算力成本与安全信任机制的制约;但中长期看,随着多代理架构、加密推理验证与经济激励系统的完善,Crypto AI 有望成为 Web3 的第三层基础设施:
第一层是共识(Computation Consensus),提供计算的确定性;
第二层是价值(Tokenization Layer),提供资产的可转移性;
第三层是智能(Agentic Layer),提供决策的自主性与经济连接能力。
Crypto AI 的终局,或许不是让 AI 替代人类交易者,而是让智能体成为链上经济的自动运行单元,构建一个由智能驱动、由激励约束、由合约保障的自我进化系统。
又不是5年前,就你那点去中心化储存的叙事我耳朵听的都起茧了:基建是没有人用的,节点是赚不到钱的,网络里是看不见大量真实数据的。
这既然具有讽刺意义的玩笑,又是当前去中心化储存项目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不确定的节点与波动的代币,激励与成本错配,运维与合规落地难,以及体验与生态链条不成熟等等。
实际上,当年NFT市场的熄火给IPFS网络带来的次生灾害就是,元数据的增量变缓,对网络的用量变低,对FIL的诉求下降,循环往复进入死穴。
去中心化储存项目作为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原生性其实就决定了它需要锚定一个具体的业务类型,无论是NFT也好,还是其他什么。没有支撑具体业务的去中心化储存,就像是没人用的Class 10 SD卡,纵然再快,没人拍照也就只能躺在相机的储存仓里休眠。
这就不得不把我们带入对最为关键的问题思考:去中心化项目本身还有什么能够锚定的业务类型?
答案就是时代的大趋势:人工智能(AI)
你可知道你最好的伙伴@ChatGPTapp一天产出多少数据吗?询问chatGPT,它给我的答案高的吓人:2TB /天,以此类推就是 14TB /周,60TB /月,7300TB /年。
7300TB /年是什么概念,微信的安装包大小约是700MB,相当于在28572台iPhone手机上删了重装 365 次微信,并且持续365天。
那你了解过储存这些数据的成本又是多少呢?按单价来算,我又询问了chatGPT这个问题,它给我的答案又是高的吓人:
$23.55 /TB·月,按照我们之前估算的7300TB /年标准来估算,一年下来的光是储存这一项的成本就要达到尽200万美元,约合尽1500万元人民币。
这样的单一变量估算非常的粗糙,实际的支出肯定会更多。那么如果说你作为AI公司的CEO,会不会想着降本增效?包的呀!
@SuiNetwork生态上的@WalrusProtocol去中心化储存的成本是多少?$0.0042/GB·月,$4.17/TB·月,相比于传统的AWS s3降低了多少?近82%!
这节省的就是真金白银,当然开源节流向来不是AI公司的做事风格,VC融资完之后都不差钱,要求的是稳定可靠。
Walrus稳不稳?太稳了。Walrus官方通过可用性证明(Proof of Availability)纠删码实现在大量节点故障下的可恢复性,例如“即使 2/3 存储节点崩溃或被攻击仍可恢复。
那为什么chatGPT数据库还没有迁移到Walrus?一方面可能是架构与性能不匹配,另一方面是不愿意去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不过勇敢的人缺先享受世界,@elizaOS_news 这一AI代理编排平台携手Walrus一起构建构建可信的去中心化AI代理记忆基础。目前elizaOS已将Walrus集成作为其V2版本的默认记忆层,为开发者提供持续、安全且可审计的数据管理能力。
elizaOS其实也是自治AI智能体开发与编排平台的老将了,其由TypeScript编写,旨在让开发者轻松构建与社交网络以及Web3生态交互的自主智能体。
与传统的无状态脚本不同,每个elizaOS智能体都被设计为具备记忆的活体:它拥有记忆系统、大型语言模型支持的头脑,以及可扩展的插件系统。
传统的链上自动化只是无记忆的脚本,无法访问外部数据或进行长期规划。而elizaOS通过引入记忆和知识体系,将这些简单机器人升级为具备学习和决策能力的自主智能体。
然而,实现安全可验证的长期记忆仍是业界难题,Walrus的加入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瓶颈,将区块链级的数据可用性和存证引入智能体记忆体系。
从细节上说,Walrus的设计注重可编程性和开放性。这意味着每个elizaOS智能体存储的文件都对应一个Move智能合约对象,在Sui链上记录元数据,开发者可以像使用链上资源一样调用、更新、控制存储文件。
更重要的是,Walrus采用与区块链无关的存储层设计,控制和共识逻辑在Sui链上运行,而实际存储节点可跨链提供服务,使得elizaOS智能体记忆的权限控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那么这就意味着,Walrus在AI领域的应用不仅具有超低的储存成本,还有免费送的故障恢复,免费送的安全验证,免费送的权限控制!
这些特性无不吸引成纯纯欲动的VC们:Walrus基金会在2025年初完成了1.4亿美元的私人融资,领投方包括标准加密(Standard Crypto)、a16z Crypto、富兰克林邓普顿等知名机构,也反映出业界对可验证、去中心化数据层在AI时代价值的高度认可。
详细说一下富兰克林邓普顿这一家投资机构,作为一家将近70年的顶级投资机构,其重心都在全球市场的股票,固收以及多元上。其实很少关注和投资加密项目,为数不多的就是Sui,Ethena和Walrus.
这些在金融市场摸爬滚打的老狐狸绝不会亏待自己。Ethena投了1个小目标,Walrus投了1.4个小目标,Sui投了3个小目标。没有技术没有愿景他们怎么会愿意花这么多钱?
总体而言,记忆储存革命刚刚开始!elizaOS与Walrus的合作标志着去中心化AI代理系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代理不再是无状态的单点工具,而是能够携带持久、可验证记忆的智慧实体。
Walrus为elizaOS引入了统一的链上存储层和数据可用性证明,将代理的记忆和数据资产纳入去中心化的信任体系。这一模式不仅使开发者能够轻松实现跨代理的数据共享与合作,还为AI模型和数据提供了链上溯源和审计能力,极大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和透明度。
未来,借助Walrus的存储能力与Seal、Nautilus等配套技术的加持,开发者可以设计出更复杂的数据驱动型智能体和生态系统。可以预见,ElizaOS V2时代将是AI代理记忆革命的巴音布鲁克之战,Walrus则将作为其通用数据层和信任基石,推动下一代去中心化智能体技术与应用的落地,去争夺属于他的荣誉!
10月11日清晨,加密市场发生了自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闪崩之一。根据统计数据,此次暴跌导致近200亿美元未平仓合约被清算,超过160万人爆仓,波及程度远超当年519与312
插针行情下中心化交易所风控体系承受高负载,部分服务出现延迟,资产报价异常。Perp DEX去中心化永续合约交易所则经受了更为严峻的考验,极端波动导致大量清算单暴增,借贷资产进一步清算,风险敞口愈拉愈加大。
在极端下跌中,传统Perp DEX所广泛采用的ADL策略失灵。以单一市场、基于盈利率与杠杆的队列去强平盈利方,从机制层面切断了组合层面的净敞口与跨平台对冲的可能性,迫使风险在最脆弱的时点从系统层面外溢到那些本应最稳健、最无辜的账户上,让系统性风险凝结成了用户层面上的单点风险。
这一连锁的胜者受罚机制让风险管理者无法在事前给出确定的损失上限。更糟的是,ADL的被动去杠杆会在流动性最差、冲击成本最高的时刻集中砸盘,形成二次反馈:保险金—>清算—>价格冲击—>更多清算的螺旋,把一个可暂时用时间与库存吸收的流动性问题,变成对盈利端的永久性损害,从而摧毁了整个Perp DEX的完整性与风险定价的可预期性。
头部Perp DEX 平台 @HyperliquidX就在这轮事件中触发了35,000次ADL事件,波及2万多名交易者。这意味着原本受益于对冲或仓位的交易者反而被迫清仓,最终可能彻底损失账户资金。在交叉保证金模式下,ADL带来的损失在Hyperliquid上甚至具有连锁效应,当某个标的剧烈下跌时,所有挂钩该保证金账户的头寸都会同时耗尽抵押品,被一个品种击垮整个组合。
Hyperliquid 已如此,更不用说一些二线产品了。就比如Lighter DEX在闪崩中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10日晚近凌晨,Lighter团队发布宕机警告,称受到历史级TPS激增的冲击,系统挂单和订单簿均出现故障,用户无法下单或平仓,主网服务一度中断约4.5小时。
该故障导致用户损失惨重, 2008名用户损失超过1千美元,367名用户损失超过1万美元。统计显示在停机期间Lighter用户实际亏损近5千万美元。
当然采取ADL的各方在如此黑天鹅行情下也是受害者。没有经得住检验的平台则遭遇了用户的用脚投票以及资产的大规模撤离。而在大清算中如Paradex一般坚若磐石的Perp DEX服务则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究竟是什么核心优势能让他们幸免于难?
首先来看平台设计,@paradex采取社会化损失(Socialized Loss, SL)而非自动减仓ADL的策略。从官方文档可见,一旦保险基金因爆仓而出现资金缺口,Paradex并不会立即通过强制平仓用户盈利头寸来补足亏损,而是将在用户提取资金时对提款进行一定比例扣减。
而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个名为社保损失系数的概念。社保损失系数本质上是一个与保险基金短缺程度动态关联的值,仅对在短缺期内提出提款的用户收取,这意味着未提出提款的账户将保留全部盈亏不受影响。
待保险基金通过清算盈利或额外注资得到重新充足补充后,Paradex会停止扣减提款。这样一来用户的账户持仓可以完整运行,保留了对冲效果和潜在回报的可能。如果市场后来回暖、保险基金恢复,那么原先的短缺就会被抹平,提现用户无需承担ADL那样强制、永久锁定亏损的后果。
这种机制为用户引入了时间和补偿的可能,用户可选择在市场回温或资金充足后再取现,从而分享风险,而非像ADL那样立刻锁定亏损。
相比ADL之下,SL机制避免了在交易者最意外的时候冲击盈利头寸。它不会在爆仓瞬间杀掉账户中的对冲头寸,而是先尽可能依赖保险基金和社群金库,将风险转移给自己,只有当确实出现大规模不足,才对提现操作进行扣减补偿。避免了对盈利者的不对称惩罚,与传统平台ADL模式中惩罚赢家的逻辑截然不同。
SL社会化损失机制甚至说也仅仅是Paradex的优势之一。在大清算时,狂飙的资金费率需要用户及时注入新鲜流动性,而当日正好是UTC+8时间的凌晨5点,大多数亚区玩家还在睡梦之中,使得补充资金费率以及开仓关仓操作慢了一拍,也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自2025年9月10日起,Paradex对普通用户在所有永续合约市场(BTC/ETH等大盘除外)实行0%做市商费和0%吃单费的全免手续费模式。而对于API或做市商接入,平台仅收取极低的0.02%吃单费。如此超低交易成本的策略大幅降低了交易门槛,吸引了大量做市商和散户参与,促进了交易活跃度和流动性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无需担心在单边极端行情中频繁操作所带来的高额磨损,仓位过夜更安心。
在收益表现上,BlockBeats统计显示Paradex截止撰稿时累计收入达974万美元,最近30天收入为128万美元,30天交易量约93.2亿美元。这些数字表明,即便尚未发行代币,Paradex依然展现了强劲的盈利能力和市场造血能力。并且在1011危机中的稳定表现,更是俘获了不少合约用户的芳心。
Paradex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Paradex本身的底色决定了其未来空间。作为由衍生品机构流动性平台Paradigm孵化打造的基于Starknet网络的以太坊Layer2链产品,其所在链专为高性能去中心化交易和资产管理而设计,可实现极高的吞吐量和低延迟交易。
除此之外,Paradex账户结构设计充分考虑了跨品种对冲和组合保证金策略。在同一个账户内,用户可以交易永续合约、期货、期权乃至现货,并可以使用任意资产作为抵押,系统同时支持逐仓、逐合约保证金、交叉保证金以及组合保证金模式。这种账户级别一体化设计允许交易者灵活对冲各种头寸,而不会被传统平台因单币种触发的减仓逻辑打散对冲策略。在整个Perp DEX板块中,如此灵活的设计可谓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创新需要由市场充分检验,用户对透明度、公平性和用户体验的追求也无止境。Paradex这次的表现验证了去中心化永续交易平台采用智能风险分担机制的优势。它一方面避免了对用户正常对冲活动的干扰,即无ADL、无突发清算干预,另一方面保证了平台资源的高效利用,即保险基金在正确的时间释放到提款中。
这一理念与传统中心化交易所的极端风险防控形成对照,也和部分其他去中心化平台(如Backpack的链下撮合模式)不同。综合来看,这场暴跌对于Paradex来说是一次实战压力测试,也证明了PerpDEX作为衍生品交易未来方向的可行性。
Paradex没有出现任何停机或强制减仓,其Gigavault持有者反而获得了丰厚回报。市场也普遍认识到:只有在机制设计上更注重对冲完整性和风险可控的PerpDEX,才能在下一次剧烈动荡中保护用户。Paradex通过技术优化和设计创新为行业指明了方向,它的表现为加密衍生品交易所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最近几天,Sui 生态里最热的话题,莫过于 Momentum(MMT)Finance @MMTFinance。它不只是一个 DEX,也不只是一个流动性质押协议,而是想把交易、质押、安全管理、项目发行统统串在一起,打造一套链上金融基础设施。
如今,MMT 正准备在 @buidlpad 启动公募,目标募资 450 万美元。时间线如下:
-KYC 与订阅阶段:10 月 22 日 10:00 UTC 至 10 月 25 日 02:00 UTC,仅提交意向;
-审核阶段:至 10 月 27 日 10:00 UTC,平台将筛除受限地区与疑似女巫账户;
-贡献阶段:10 月 27 日 10:00 至 10 月 28 日 10:00 UTC,仅 24 小时窗口;
-结算阶段:预计 10 月 31 日前完成,代币将于 TGE 时发放。
对于刚经历剧烈波动的市场而言,这场募资更像是一场信号测试——既是对 Sui 生态信心的一次检验,也可能是下一个引爆点的前奏。今天带你拆解这个 Sui 上的头部 Defi 平台。详细打新参与方式请看第四部分。
1. MMT是什么
Momentum(MMT) 是一个基于 Sui 区块链 的 Defi 平台,致力于把加密资产与现实资产(RWA)融合到同一交易层,支持借贷、交易、收益耕作等功能。它以 Momentum DEX(流动性引擎)、xSUI(流动性质押)、MSafe(多签金库)和 Token Generation Lab(蓝筹项目孵化)为核心组件,构建从流动性、质押、安全到发行的完整基础设施,并通过 Wormhole 跨链通信层实现多链互通,最终让全球任何资产都能在链上自由流通与交易。愿景是成为全球金融的下一代操作系统。
截止 2025 年 10 月 18 日, TVL 达到了 $457M,近 30 日交易额 $11B。
2. 投融资背景
MMT 的融资背景非常豪华,Momentum Finance 作为 Sui 区块链上的核心 DeFi 平台,获得顶级机构背书,包括 Jump Capital、Coinbase Ventures、Circle、Sui Foundation 等。融资历程包括 2023 年 Pre-Seed(500 万美元)、2025 年 Seed(500 万美元,估值 5000 万美元)、战略轮(估值 1 亿美元)以及 2025 年 10 月 IDO(目标 450 万美元)。
3. 生态内竞争格局
Momentum 在 SUI Dex 中地位领先。根据 Defilamma 数据,MMT 24H 交易量达到了 $290M, 约占 SUI 上 DEX 的 40%,7日交易量占比 50%。
4. 参与方式
Momentum 将于 Buidlpad 启动公募,计划募集 450 万美元,支持 $BNB、$SUI、$USD1 三种代币参与。
根据官方披露,普通合格用户的认购额度为 50 至 2000 美元,但若满足特定条件,最高可提高至 2 万美元。核心门槛在于持有 价值 3000 美元以上的 Momentum LP。持有者将享受 2.5 亿美元估值的认购价格,而未持有者则按 3.5 亿美元估值计算,存在约 28% 的折价差。另外,LP 持有者还可获得 双倍 Bricks 积分与额外空投奖励。需要注意的是,若此前的质押操作在 Momentum 官网进行,仍需通过 Buidlpad 的 HODL 入口重新质押,方可生效。
除 LP 优惠外,Buidlpad 还引入了“内容任务机制”。用户可通过在 X(Twitter)等平台发布原创内容、添加 “MMT” 标识并标注官方账号,获得 150 美元奖励与优先配额。
-
KYC 与订阅阶段:10 月 22 日 10:00 UTC 至 10 月 25 日 02:00 UTC,仅提交意向;
-
审核阶段:至 10 月 27 日 10:00 UTC,平台将筛除受限地区与疑似女巫账户;
-
贡献阶段:10 月 27 日 10:00 至 10 月 28 日 10:00 UTC,仅 24 小时窗口;
-
结算阶段:预计 10 月 31 日前完成,代币将于 TGE 时发放。
-
无锁仓期——TGE 即全额解锁,流动性充足;
-
估值折扣——LP 用户享有 28% 认购差价;
-
社区激励——Bricks 双倍积分与任务奖励;
-
生态地位——Sui 生态头部项目,机构背书明确。
过去一周,加密货币市场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剧烈震荡。在1011事件的惨烈抛售中,不少山寨币瞬间暴跌90%以上,随后市场开始走V返,呈现复苏迹象。在这波反弹中,达世币(DASH)的坚挺表现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相比于ATOM等经历泄洪式暴跌仍未能V返回1011之前价格的币种,达世币显得相当强势。从技术图表角度来看,达世币在1011大跌中仅仅是打了一下正常的支撑位,随后便快速修复,同时继续拉出新高,很难不说是没有资金在里边兴风作浪。
隐私三宝XMR,DASH,ZEC中,XMR作为当年的龙头因为监管问题,现在已经没法在主流交易所中见到,流动性大打折扣;ZEC作为龙头已经拉上去并且在高位震荡,目前来整个隐私板块走的最稳健的就是达世币。
Coinglass的数据显示,过去两个交易日里,做空达世币的合约仓位显著增加,DASH永续合约的资金费率转为负值 -0.037%。换言之,当前达世币期货市场空头占优。
但几日的波动并不代表一切,当我们把时间线从几日扩大到几年这个更宏大的视角来看,达世仍离其在2021年大周期中创下的478美元高点还很远,甚至说,连去年11月特朗普上任时带来的小牛行情下的压力位都还没突破,达世甚远。
达世币的暴涨似乎预示着隐私币板块迎来春天,而隐私币仅仅是PoW矿币家族中的一分支,有率先冒尖的迹象。横向来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老牌矿币如DOGE,LTC虽然没有太优秀的表现,但也在合理范围之内进行筑底。每一轮周期,矿币一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命题。一方面,PoW本身的属性以及fork比特币仓库的本性允许他们穿越熊牛,另一方面,刻舟求剑版的涨幅虽然没有超额利润,却也能给参与者带来3-5倍的稳定回报。
就以达世币为例,达世币诞生于2014年,是比特币代码的一个分支(最初名为XCoin,后更名为Darkcoin,最终定名Dash)。从一开始,达世币就立志成为日常数字现金,针对比特币在交易速度和隐私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其核心技术亮点之一是即时确认,实现1-2秒内完成支付确认。相比于比特币动辄数十分钟的区块确认时间,达世币的交易几乎可以实时完成。
这样的基本盘放在七八年前可能还行,放在当下一点都说不上性感。达世币最核心的卖点是提供了可选的隐私保护功能。这一功能本质上利用了比特币社区提出的CoinJoin混币技术,将多个用户的转账混合在同一笔交易中,从而在区块链上模糊资金来源。
达世币的隐私模式并非默认启用,而且技术手段相对传统(CoinJoin 已经属于较早期的链上混币方案)。因此业内评价认为,达世币的隐私保护程度属于中庸级别,整体隐匿性不及门罗币的环签名或大零币的零知识证明那样强大。这种有选择的隐私设计体现了达世在隐私与合规之间寻求平衡的思路,游走于中间地带:一方面提供隐私功能满足有需要的用户,另一方面默认状态下仍保持交易透明。
事实上,在近年监管趋严的大环境下,达世币团队多次强调自己并非纯粹的隐私币。2021年初,美国Bittrex交易所宣布下架达世币、门罗币、Zcash等隐私币时,达世币官方就发表声明澄清:从技术层面看,达世币的隐私功能与比特币并无差别,并指出达世币只是提供了一种基于CoinJoin的可选隐私工具,向社会公众强调强调隐私工具 ≠ 隐私币的叙事
同时,达世币逐渐淡化了对自身匿名性的宣传,转而突出其快速支付和低手续费的优点,将自己塑造为主流友好的数字现金而非暗网匿名币。这种转变并非没有道理,相较门罗等背负原罪的匿名币,达世币因为保留交易透明性而在某些司法辖区获得了更大生存空间。例如,在日本、韩国等严格监管隐私币的市场上,达世币未像门罗那样被全面封杀,一些交易平台仍可以提供DASH交易。
十年前的隐私技术不成熟在今天却演化为监管优势,这一欧亨利式玄幻却在加密世界中真实上演。消息面上尽管达世币存活了近11年,在早期也吸引了一众投资者。但在后期,特别是2022-2024的熊市中,达世的声量基本就消失了。
直到 Dash Platform的推出,标志着达世币技术版图的扩展。2025年,达世币上线了重大升级Dash Platform 2.0,引入了对代币资产和去中心化应用的支持。这一升级为达世币区块链增加了分布式数据存储和用户友好的去中心化命名服务等功能,使开发者能够在达世币网络上创建类似以太坊ERC-20那样的代币,以及构建去中心化应用。
达世币名字中的达世二字,在中文里有普及全世界的美好寓意。的确,达世币的愿景之一就是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数字货币,为那些传统金融服务欠缺或本币不稳定的地区提供一种可靠的价值交换媒介。那么,历经数年发展,达世币在全球的应用进展如何?可以说是亮点与局限并存。
一方面,达世币在部分新兴市场和高通胀国家找到了用武之地。典型案例是委内瑞拉。由于委内瑞拉本国法币玻利瓦尔长期深陷恶性通胀,许多当地居民转向加密货币寻求保值和支付手段。
达世币社区早在2018年前后就瞄准这一机会,通过其国库资助在委内瑞拉开展大规模推广活动。一系列地面宣传、商户培训使得委内瑞拉一度成为全球达世币接受度最高的国家。据达世币官方披露的数据,2019年时全球有超过4,800家商户可接受DASH支付,其中委内瑞拉就占了2,400多家。
在高峰期,委内瑞拉国内用DASH购物、转账的现象相当普遍,甚至连部分连锁快餐店都宣布试点支持达世币。达世币的即时交易特性使其在极度通胀环境下备受欢迎:商家更愿意收取一种能立刻确认且相对稳定的货币,而不是不可信的本币。除了委内瑞拉,在邻近的哥伦比亚以及其他拉美国家,达世币也作为跨境汇款和小额支付工具拥有一定用户基础。
Reddit论坛上的一位网友分享:
,委内瑞拉大型商超支持比特币、以太坊、莱特币与达世币付款
但和比特币、以太坊这样的主流币种相比,达世币的用户规模和交易量还是小众级别。截至2025年,DASH每日链上交易笔数约两万多次,这一水平甚至不及比特币的十分之一。在发达国家,除了少数加密友好城市的一些商户和线上商城愿意接受DASH,大部分消费者对于使用达世币支付兴趣寥寥。
发展中地区的接受与发达地区的抗拒让达世币处在一个割裂的状态,达世币距离其达世之愿,或许迈出了一步又或许停滞不前,但仍需时间和耐心来检验。
达世币的轨迹体现的不仅是区块链技术的潜能,也是人们对金融自由和隐私权的共同信念。当技术创新与市场信心产生共鸣,曾经的小众试验品也有机会走向主流舞台。
达世币能否达成它的宿愿,成为链接世界的数字现金?它的未来将取决于技术演进的方向、社区坚持的力度,以及整个时代赋予隐私货币的命运。正如达世币自己所倡导的那样:让我们拭目以待这个由社区主导的实验,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我们使用和理解货币的方式。而至于价格本身,可能只有等待达世币突破2024年11月压力位,我们才可以继续谈论其未来空间。
10月上旬,@SuiNetwork 生态项目@WalrusProtocol 登陆币安推出的Alpha市场现货交易板块,这标志着这个去中心化数据存储协议踏上新的征程。
对于今年3月才正式主网上线、并获得1.4亿美元私募融资的Walrus来说,此次登陆全球最大交易所不仅是里程碑式事件,也释放出强烈信号:Walrus正被视为Web3数据基础设施领域的重要一员。
然而对于Web3项目来说,想要实现长期主义,交易所高光只能算是起点。我们更关心的是,Walrus接下来将如何发展其技术并且赋能Sui生态?它能否引领新一代数据驱动业务的潮流,并在去中心化存储与AI数据市场的大浪潮中稳健前行?
先说去中心化储存,其实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早在2021年,也就是上一个周期中。去中心化板块暖风频吹。就先不说Filecoin(FIL)或者Arweave(AR)这样的头部,连三线项目Bitcoin HD比特硬盘在牛市尾声时也拥抱了5x涨幅。
然而反噬来的太快,随着一系列外部环境变量恶化,牛市过后的深圳电子市场一片萧条,两极分化非常明显,做以太坊矿机的赚麻,做储存矿机的亏麻,只能靠卖点配件回点血。
这何尝又不是去中心化储存项目的具象化体现呢?人人几乎都是赶着一波热度上去,再赶着一波热度下来,真正的builder所剩无几。这样的急功近利又何尝不是与将人类数据进行分布式储存的目标背道而驰呢?
而Walrus 在Sui上的长期建设值得称赞。并不是因为他上了Alpha我们就一定要给予鲜花和掌声,而是其真正解决了去中心化储存过程中的痛点:可持续性与权限控制。
具体而言,相比 IPFS 只是把文件分发出去、能否长久可见要靠自建或者托管,Walrus直接把存储变成链上可编排的资产,在 Sui 上用 Move 把数据定义为对象,配套纠删码与挑战证明保障可用性。
即使有三分之二的碎片丢失,数据仍可被完整恢复。这一设计比简单复制数据十几份的传统方案高效得多,在保证99.99%数据可用性的同时,将存储成本压低至每GB约0.02美元的量级。
可以说,Walrus将把大文件存上链这一过去难以想象的事变为了可能:开发者可以像调用云存储API一样便捷地在区块链环境中发布、读取和版本化海量数据,享受链上不可篡改的安全保障。
Walrus同时内置用 WAL 结算与 dPoS 安全让谁在持续保存、谁拿到收益这一套模式可验证可激励,再用 Seal 做原生加密与细粒度访问控制,使数据可以被授权、计费、销毁与组合进合约逻辑里自动流转。
换句话说,IPFS解决能放在哪,Walrus解决可验证地被谁持有、按什么规则被谁用、如何自动结算,因此在需要隐私、合规与可组合性的真实业务场景里更易落地。同时配合Sui可编程性的优势,令Walrus的存储层与Sui其他模块实现无缝可组合性,开发者可以在Sui上将链上代码与链下大数据存储轻松混合搭配。
如此之高的技术成熟的也就不难理解其为什么能上Alpha。当然二级投资者可能更关心WAL的价格表现。其实不必过度担心,市场先生不会把稻草炒成黄金,也不会将WAL这样的黄金磨灭为稻草。
Walrus也称即将引入通缩机制,每当发生数据存储交易时都会烧毁一定比例的代币。这一设计旨在随着网络使用量增长逐步减少代币供应,使代币价值和网络繁荣正相关。
近期Walrus上线币安时,流通约14.8亿枚WAL,市值约6.13亿美元左右。长期看,如果Walrus网络实现预期的大规模数据流通,其按每笔存储销毁代币的模型将创造使用越多、通缩越强的正反馈,有利于维护代币价值,同时激励持币者参与质押保障网络安全。
当然,Walrus也需警惕过度依赖补贴和销毁带来的风险:在真实需求起飞前,如何平衡代币激励、确保节点运营可持续是团队必须谨慎拿捏的课题。
说回我们一开始的问题,Walrus上线币安Alpha之后的下一站在哪?围绕一句话:多元场景落地与数据经济蓝图的生态拓展。
就比如你是否想过一个问题?每天你与GPT或者gemini高度频繁交互后留下的信息存在了哪里?而谁又有权利来查看这些内容?
我相信这个问题带来的答案就是:人工智能无疑是Walrus瞄准的首要战场,多个AI相关项目引入Walrus作为底层数据层,以解决AI模型训练对海量高质量数据的需求和数据确权问题。
在这个上,Walrus其实已经做的不错。OpenGradient等去中心化AI平台使用Walrus来存储模型和数据集,以保证数据来源可信且防篡改。
第二个发力点就是DePIN项目,如专注健康数据的CUDIS项目,将穿戴设备采集的个人健康信息交由Walrus保管,个人可选择将匿名数据出售给研究机构训练AI模型,从而实现一人一策的保健服务。
无论是AI还是DePIN,Walrus所代表的是一种数据新范式:让数据变成像货币一样可自由流通又严格受控的资产,使每一位数据贡献者分享收益、每一个数据使用者信任所获。这样的愿景与当今AI大发展的时代需求不谋而合。AI模型的生命力取决于数据,而Walrus正试图成为连接数据供需两端的可信桥梁。
这一桥梁的构建,就把过去由中心化巨头垄断的数据资产,交还到用户自己手中,实现数据即财富。在此之前其实确实有很多类似的idea,但是Walrus给予了可落地的环境,为这些丰富的idea提供了运行的容器,这就是其最伟大之处。
这既是机遇,也是风险,如果Walrus成功培育出独有的应用场景,就能避免与传统存储项目的直接竞争,开辟新蓝海。目前来看,类似CUDIS本质上还是StepN的变种。反之,若这些场景迟迟无法成熟落地,Walrus可能在两头竞争中陷入尴尬境地。
不过,从币安Alpha首发到现货交易全面开放,Walrus一时间站到了加密行业的聚光灯下。然而,真正决定Walrus价值的,不是二级市场的喧嚣,而是其背后所承载的技术理想与商业实践。
这要求团队在技术和市场两端都具备过硬的执行力和洞察力。从目前看,Walrus基金会汇聚了来自@Mysten_Labs以及各领域的专家,手中也握有可观的资金,加之有币安等主流平台的支持,起跑条件相当优越。然而,能否跑完马拉松,突破了早期采用者阶段,并迈入主流,还需要靠Walrus持续发力。
数字资产储备 (Digital Asset Treasury,DAT) 正成为美国上市公司大资产配置的新趋势,已有近200家公司在其资产负债表上持有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货币。这场由上市公司实体主导的囤币运动,让企业财务策略从传统现金储备转向加密资产储备,被视为将加密货币由投机工具登堂入室为战略资产的里程碑。
而在这暗涌流动中,各个DAT策略也从萌芽逐渐进入成熟期。以微策略为代表的单一资产融资结构声浪浩大,22.39倍PE,表明其整体市场估值也已经趋于透支,交易过于拥挤,β暴露显著高于α,回撤风险上行,安全边际明显收窄,在降息周期中,如此并不能赢得更多投资者青睐。
因此,市场需要对仍处于价值发现阶段的资产进行广泛探索与探索,但是在DAT策略趋同的今天,如何才能构造破局之法?Nocera的多元DAT策略给出了一个教科书级的答案。
Nocera 原本是专注于水产养殖技术的公司,包括专精陆基循环水产养殖系统 RAS,提供 RAS 设备制造、鱼场建造与维护咨询等等,主要据点在台湾并向美国、英国、巴西等地扩展。现在是跨产业收购公司,目前Nocera 旗下具有三个子公司:Meixin(台湾即食海鲜产品与便当制造商)、Star-Path Entertainment(区域性社交平台)、Tachyonext(专注全球支付平台),同时依然保留水产等核心业务。

而Nocera作为一名DAT新人,首先需要与他的前辈一样考虑DAT的有效载体。Nocera 作为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其推行 DAT 策略享有合规性和信任度方面的优势。首先,作为在美国市场上市的公司,须遵循严格的财务披露和合规要求,在操作加密资产时更为审慎透明,对投资人而言,一家达到主板上市标准并能维持合规的企业进行数字资产配置,往往比非上市公司或缺乏监管的主体更值得信赖。Nocera管理团队对合规经营颇为重视,有效的信誉积累将有助于其在推行 DAT 策略时获得监管机构和公众投资者的认可。
同月Nocera正式宣布实施 DAT 策略,计划对加密货币市场进行战略性投资。表面看,水产养殖与囤币风马牛不相及,但 Nocera 的跨界布局其实有深厚的业务逻辑支撑,水产养殖所带来的国际化网络为构建加密进入的全球性套利与协同的资金通道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支撑跨域其水产养殖的核心业务逻辑。

Nocera官方通告:https://www.nocera.company/post/nocera-inc-to-make-strategic-investments-in-the-cryptocurrency-market
具体而言,Nocera跨境业务涵盖亚洲与北美,这就意味着,其主营业务将会涉及到多元货币篮子(人民币、新台币、美元等)。在全球央行大放流动性导致法币购买力下滑的背景下,对Nocera而言其,配置于比特币等优质加密资产对冲通胀的效果,即不仅能锁定价值,还能避免单一法币贬值对财报的侵蚀。
而仅仅到这,只是类似微策略的老派玩法。尚不足以体现Nocera的智慧所在。对冲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多元货币转换的灵活度。Nocera 的全球布局使其对跨境资金调度效率有强烈需求,传统银行跨境转账常面临高额手续费和多日延迟,而加密货币交易可以即时、低成本地完成价值转移。
Nocera 在财务储备中配置加密资产,便可灵活调度全球范围内的资金:例如在美国、亚洲子公司之间通过稳定币转移资金,既节省费用又缩短在途时间,这种金融基础设施升级为Nocera运营效率带来潜在提升。
不仅是运营效率,放眼Nocera的整个业务链条,DAT策略对于提升股东对于公司盈利预期,具有实打实的好处。多元化 DAT 策略意味着 Nocera 可以参与加密生态的多重收益来源并构造多维预期,而非仅被动等待价格上涨。
例如未来 Nocera 可考虑投入部分资金孵化与主营相关的区块链项目,例如鱼类供应链溯源 NFT、市场营销元宇宙应用等等,直接打开了业务增长的想象空间,展现出 DAT 策略扎根公司实际业务的广阔灵活性,远超单纯持有比特币储备所能带来的远景。
市场往往愿意为这种成长型故事支付溢价,一家懂得灵活运用数字资产以创造多元收益的企业,其股票可能享有更高的估值倍数,因为投资者预期其收益曲线将优于仅靠单一资产支撑的模式。
更直接点说,作为一名微策略的股东,我看到的只是我的公司一直在融资买币,而作为一名Nocera的股东,我看到的不仅是公司实施囤币策略,还看到了是在加密赋能下,公司实际业务的真实飞跃的双轮驱动。
这种双轮驱动模式意味着,即便加密市场经历短期波动,Nocera 仍有传统业务作为缓冲,不会像纯持币公司那样面临业务断档风险。相比之下,一些 DAT 公司过于激进,例如有企业将全部资源投入单一代币。虽然在行情向好时回报惊人,但一旦该币种遭遇利空,企业整体将深受拖累。Nocera以健康主营为基础,审慎而前瞻地将数字资产纳入资产负债表,在攻守平衡中寻求超额回报。这种均衡策略使其相对其他 DAT 公司更有韧性,也更具长线吸引力。
而Nocera的最大跨界优势,在于其强调可持续水产养殖,讲求环保与社会责任,将此理念与绿色比特币概念结合,打造ESG与Crypto的交互范本。将有助于吸引 ESG导向的投资者。这种将传统永续产业与新兴绿色加密资产结合的做法,打造具有社会责任感的DAT策略,是在整个财库体系中独树一帜的存在,有望提升公司整体形象和资本市场评价。
Nocera 将水产养殖与数字资产策略相结合的创新之举,使其成为当前 DAT 热潮中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产业背景赋予的跨界应用场景、上市公司带来的合规信任、充裕的融资渠道与早期进场红利,再加上稳健多元的资产配置策略,共同构筑了 Nocera 在 DAT 领域的独特优势。这些优势有望转化为相对于其他 DAT 公司的更高回报潜力:投资人通过持有 Nocera 股票,可同时分享公司主营成长和虚拟资产增值的双重成果。
当然,我们也需强调,任何创新策略都伴随风险。加密资产价格高度波动,监管政策存在不确定性,公司管理层须平衡好主营经营与财务创新的关系。Nocera 能否真正成为水产加密大王,取决于其执行能力和市场走势。然而,以理性分析观之,Nocera 勇立潮头的 DAT 策略确实为传统企业探索财务升级提供了范本。若其优势充分发挥,Nocera 股票有潜力成为投资人参与虚拟资产盛宴的一座桥梁,在实现企业价值提升的同时,为股东创造长远回报。
导语:一桩并购,重绘一幅版图
韩国互联网巨头 Naver 正通过其金融科技子公司 Naver Financial,以全面股票交换方式并购 @upbitglobal 母公司 Dunamu,交易估值约 20 万亿韩元(约 145 亿美元)。消息披露后,Naver 股价最高上涨 23%,资本市场的即时反馈揭示出这笔交易远不止资产整合那么简单。它预示着加密产业的权力结构正从“创业公司—撮合平台”转向“财团—金融基础设施”。当 Naver 的 4,000 万用户生态与 Upbit 的千万级加密用户交织,韩国将第一次尝试用“超级应用”思维重塑法币、加密与跨境清结算的版图。这意味着韩国最大的社交软件 LINE @LINEjp_official、韩国最大的搜索引擎 Naver、韩国最大的加密交易所 Upbit,今后将彻底是一家人。
韩国加密狂热
韩国是加密货币最狂热的国度之一,全民超 30% 开通了加密投资账户。
韩国加密交易量规模巨大,经常超过传统股票市场。2025年上半年,韩国加密市场以韩元计价的交易量已达 6630 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加密市场,仅次于美国。 更夸张的是,在2024 年 12 月,韩国加密日交易量一度飙升至107亿美元,超过韩国两大主要股票交易所的日交易总额。 此外,韩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加密现货交易量,韩元在2024年第一季度甚至超越美元,成为全球加密交易量最大的法币。 到2025年,韩元交易量占全球法币-加密活动的约30%。
NAVER 是谁?
Naver是韩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市值约500亿美元,被视为韩国版的“谷歌+腾讯”,其业务涵盖搜索引擎、电商、支付和AI等领域。截至2025年,Naver拥有超过2500万活跃用户,它不仅占据了约70%的搜索引擎市场,还通过旗下服务构建了庞大的生态系统。
大家熟悉的 LINE 是Naver的子公司,在日本和东南亚拥有超过2亿用户,是亚洲最大的即时通讯软件之一。
在金融领域,Naver也不断加码。其金融科技子公司 Naver Financial 拥有韩国最大移动支付平台 Naver Pay,用户数超过3000万,几乎覆盖一半韩国人口,广泛应用于购物、支付、转账和理财。2019年 Naver 成立Naver Financial,2020年推出数字银行服务,2024年更拿下证券经纪牌照。仅在今年9月,Naver Pay 就以 686 亿韩元收购了Dunamu旗下 Securities Plus Unlisted 70%的股份,进一步扩大金融版图。
整体来看,Naver依托搜索引擎这一核心入口,不断拓展业务,从搜索到社交,再到支付和证券,逐步打造出一个用户难以离开的“超级生态”。
超级应用蓝图:韩元稳定币是发动机,生态联动是车身
早在2025年7月,Upbit 就与 Naver Pay(Naver的支付平台)合作探讨发行韩元挂钩稳定币(KRW-based stablecoin),这为收购铺路。
Naver–Upbit 的整合中,韩元稳定币将成为交易、支付与跨境的统一“账本货币”。以基于 OP Stack 的 GIWA Chain 为底座,稳定币在 Naver Pay、Naver Shopping 和线下收单侧形成可编程清算的“高速路”,将法币结算的账期与换汇成本显著压缩,并通过 PoR(储备证明)与数据本地化满足监管预期。在内容与 IP 侧,Webtoon 等文化资产的代币化为粉丝经济提供自动化分润与二级流转的基础设施;在区域扩张侧,LINE 的用户与支付网络将稳定币延伸至东南亚的跨境汇款与商户清算,形成“支付—交易—清算—内容—跨境”的增长闭环。
时点意义:监管升维与增长天花板的双重倒逼
过去两年,韩国以实名账户制度、Travel Rule、资产隔离与 ISMS 安全要求筑起高门槛。头部交易所获得“监管信用”,但同时面临增长上限与合规成本的持续抬升。Upbit 的国内“地心引力”足够强,却难以靠单一撮合与上币节奏再造高增长;Naver 则拥有支付、搜索、电商、内容与跨境的需求侧纵深,却缺乏链上清结算与加密原生的基础设施。二者在此刻合流,是监管升维与商业模型迭代的必然:财团资本与数据治理的纵深,为高强度合规提供了“可持续的成本曲线”,也为加密从投机走向金融设施提供了落脚点。
市场格局:双寡头更强,泡菜溢价趋于收敛
根据 Kaiko 数据,Upbit 和@BithumbOfficial 长期合计占据九成以上本土成交量
Upbit 在 KRW 法币入口上的优势使其成为“价格发现 + 法币桥”的同位体。并表后,Naver 带来的账户打通、支付体验与商户网络,将把交易量与清结算收入“绑在一起”增长,双寡头的护城河被系统性加厚。稳定币若快速落地,跨境套利成本降低、链上清结算便利性提升,有望让“泡菜溢价”回到更窄区间。对本土中小平台而言,监管刚性成本与流量成本将同时抬升,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
竞争与国际化:韩国样本与亚洲赛道
Naver 对 Dunamu 的并购不仅强化了韩国本土的双寡头格局,还为亚洲加密金融基础设施的竞争注入新变量。
这一交易标志着传统科技巨头深度介入加密领域,预计将重塑区域动态。 与新加坡和香港的“牌照矩阵—机构友好”路线相比,韩国样本更强调法币入口、零售支付与内容生态的耦合。新加坡和香港通过清晰的牌照体系(如香港的 SFC 指南和新加坡的 MAS 框架)吸引机构投资者,聚焦于托管和衍生品服务,而韩国则依托 KRW 入口的优势,结合 Naver 的支付和内容生态(如电商和即时通讯),打造更贴近散户的零售导向模式。 韩国 2025 年的监管改革(如机构框架的引入和比特币ETF的批准)进一步突出这一差异,旨在将加密与消费互联网融合,而非单纯的机构友好。
短期内,Upbit 与 Naver 的一体化将放大 KRW 市场的“地心引力”,通过超级App 的构建吸引更多本地流量,并推动稳定币的快速采用,预计将韩国加密市场营收在 2025 年提升至 11 亿美元。 中期而言,这一整合能否向衍生品、全球托管与多地清算扩张,取决于牌照协同(如跨国监管批准)和技术栈的外溢,例如 Dunamu 推出的GIWA链(一个以太坊Layer-2区块链),旨在支持韩国开发者构建 Web3 基础设施,并扩展到全球托管服务。 长期若 Upbit 登陆纳斯达克并获得全球资金的耐心资本,韩国将有机会以“消费互联网 + 金融基础设施”的复合叙事,在不同维度上与 Binance 和 OKX 等全球化巨头展开对冲竞争。Upbit 的国际化计划包括加速币种上市、区块链基础设施扩展,以及潜在的跨境合作,这将韩国定位为亚洲加密零售枢纽,与 Binance 的全球衍生品主导形成互补竞争。
结语:第三条道路的期中考
Naver 收购 Upbit 是一场关于制度化与开放性的期中考。
它既不是美国“市场—ETF—资本市场”的老路,也不同于中国 “超级应用—央行数字货币—产业互联网” 的自上而下。韩国选择以财团资本为骨、以高压合规为肌、以可编程清结算为血,把加密从投机工具推进为可审计、可对账、可扩展的金融设施。
若监管协同、稳定币采用与国际化步调如期兑现,2026—2027 年韩国有望跑出亚洲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币—加密一体化”超级应用样本;若整合受阻,则将在集中度与创新之间拉出更长的磨合曲线。
无论结局如何,这桩并购已经把问题摆在台面:在数字金融的下一回合,效率、合规与开放,究竟如何共存。
近期链上永续合约的崛起并不仅仅是加密世界里所谓的新花样,而是存在用户对自我托管与透明交易的真实需求。FTX 暴雷之后,越来越多的交易者意识到中心化托管的风险,把大量资产放在交易所意味着承担运营方暴雷、监守自盗甚至账户被冻结的可能性。同时没有强制 KYC 意味着 DEX 上的行动就像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
链上合约则将资产存放在用户自己的钱包里,通过智能合约进行清算,资金流向和风险完全公开可查,这种透明性与自主管理是许多高频合约用户的核心诉求。此外,链上永续合约可以直接对接 DeFi 的其它应用,例如将未使用的保证金存入收益金库赚取利息、用 LP 代币抵押等等。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早些年链上合约的萌芽其实已经初见端倪。但是链上永续合约面临的难点也决定了谁能笑到最后。传统中心化合约平台采用集中式撮合和清算,延迟极低、流动性深厚,而链上的每一笔操作都需要经过区块链确认,如何在保证交易公平性的同时减少等待时间是最大的瓶颈。
早期的 AMM 永续DEX通过虚拟自动做市商模拟流动性,但滑点和资金效率瓶颈限制了大额交易,这也是后来订单簿模式在链上流行的原因。dYdX 则在2020年的DeFi之夏中横空出世,在链上实现非托管的结算和资金管理,在链下运行低延迟订单簿匹配引擎,通过零知识卷积保证订单数据的完整性和隐私。
dYdX 在当时可谓是红极一时。其独特的设计既提供了接近 CEX 的成交体验,又保留了链上资产托管的安全性,在短时间内也迅速成为头部平台。
但是 dYdX 作为 Dapp 的依附性也使其在后续的发展中受到了束缚。其强有力的挑战者 Hyperliquid 通过构建专用公链,结合链上自撮合和做市激励,在 2025 年第二季度便赢得了超过七成的市场份额。同时其代币 $HYPE 也实现了超额回报。整个第二季度的永续合约总交易量已跃升至约 8,980 亿美元,这一数字不仅创下了去中心化衍生品的新高,也反应了链上流动性巨大的潜力。
DeFi 的大规模创新其实在上一轮周期中已经被定下了总基调。现在的局部创新往往就是去做别人尚未涉猎的领域。例如而在 Hyperliquid 的平行空间。Aster 依托币安链资源以及 cz 的支持,主打美股永续和积分空投,吸引了大量散户,大幅度瓜分了 Hyperliquid 现有的市场份额。
哪位后起之秀又将会对 Aster 构成威胁?正如之前所说,DeFi 目前关注的是局部创新。而对于高频合约用户而言,最大的痛点可能不是方向开错,挨打了马上立正,而是资金费这个吸血鬼。
目前来看,Paradex @tradeparadex 实施的零资金费策略则已经俘获部分合约交易者的芳心。
据 Paradex官网提供的数据,其24 小时交易量为 $1,191,248,883,未平仓合约为 $258,927,639,总锁仓价值为 $100,129,487,同时目前提供 110 个期货合约与 205 个期权合约可交易。
而目前Paradex上的用户数只有不到34000人,却创造如此大的交易量,合理的推断是一些具有大资金量的合约巨鲸已经提前行动,在 Paradex 上为自己大幅度节省合约弹药。
另一个数据也可以佐证这个观点。Hyperliquid 作为具有超过 60 万人使用的平台,其人数上是 Paradex 的20余倍,但是总交易量却只有 Paradex 的不到10倍,这就意味着相比于 Hyperliquid,Paradex 的资金规模更为集中。
图片来源 @yuexiaoyu111
更有趣的是,在链上合约赛道前10中,Paradex是为数不多尚未发币的项目,pre-TGE状态就给目前在 Paradex 上的合约交易者为未来空投留下了极具想象力的空间。
夹缝生存就是 Paradex 的策略,其本质上就是在 Hyperliquid 与 Aster 的竞争中选择了差异化道路。官方将其定位为 SuperDEX,不仅支持永续合约,还计划提供期权、现货及预上市交易等多种产品。与 Hyperliquid 类似,Paradex 基于自有的 Paradex Chain 打造,该链以高吞吐量和隐私特性为核心, $DIME 是其链上燃料和生态治理代币。
Paradex 最大的卖点是零费用永续合约。其白皮书中提到散户交易者可以在 100多个永续合约市场享受 0% maker 和 0% taker 费用。这与当前中心化交易所普遍 0.02% 到 0.05% 的手续费形成鲜明对比。
举一个生动的例子就非常清楚。按照当前币安合约上BTC兑USDT的资金费率0.0062% 计算,10万USD的仓位每8小时即可节省 6.2 USD。若该资金费率维持不变,3个月可节省约1674 USD,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针对专业 API 交易者,Paradex 收取 0.0025% 的 maker 费和 0.02% 的 taker 费,仍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种分层收费结构说明 Paradex 有意吸引大量散户流量,用免费策略培育社区,然後通过 API 流量以及期权等高阶产品创造营收。
可能你会好奇,所谓的零费率是否就是简单的营销口号罢了?实际上其背后是一整套针对零售用户的特殊撮合机制,Retail Price Improvement(RPI)。据Paradex解释,RPI 是一种专门为零售交易者提供更好定价和执行机会的订单类型,这一类型会在提交和撤销订单时引入毫秒级的延迟,并设定每秒、每分钟到每日的订单数量阈值。
同时,RPI订单只能与非算法用户成交,不与来自API订单匹配,且只能作为挂单提供流动性。这些规则保护做市商免受恶意高频策略的侵害,同时使零售用户获取更优的报价。这一设计在制度层面为零费率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因为其实免费并不意味着毫无成本,而是通过差异化撮合来降低市场冲击。
Paradex 的运营不仅依赖免费策略,更重要的是其代币激励设计。2024 年底 Paradex 基金会发布了 DIME 的初始方案,其长期愿景是建立一个围绕 DIME 的生态,在链上提供高收益金库、预上市市场和更多衍生品。各类收益和手续费都将以一定比例回购或销毁 DIME,或者用于补贴做市商。
这种机制非常类似 Hyperliquid HYPE 的费燃烧模式,但 Paradex 更强调团队和投资者锁仓期的业绩考核,意图通过强制性的持久锁定来促使各方与社区同舟共济,而非单打独斗。
也基于这样的理念,Paradex 宣布了一项新的 TokenAligned Affiliate,也就是所谓的 TAP 计划,旨在替代基于费率返佣的旧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将联盟激励从用户支付的手续费中解耦,转而从代币池中划拨。
Paradex 指出,在当前市场上,中心化交易所通常将 5–10 个基点的手续费收入里高达 60–90% 进行返给,以换取流量。这种做法本质上导致用户为高昂的手续费买单,平台维持不合理的费率以支撑佣金,缺乏真正的利益一致,平台与社区处于博弈状态。
Paradex 的解决方案则是将其打造成共建者社区,这也是其颇具特色的行动。在 TAP 计划中,平台将 1.0% 的 DIME 总供应量(共计 1,000 万枚)分配为联盟奖励池,并在赛季期间每两周发放 100 万份联盟积分。联盟积分根据两个维度累积:一是直接推荐用户的交易、充值、开仓等行为;二是邀请本身产生的积分,也按照一定比例归属邀请者。
TAP 计划的另一大亮点是锁仓等级。Affiliate成员必须在 DIME 上市后选定锁仓周期:选择Mercenary级别的需要在上市后三个月锁定代币,但只能获得 50% 的奖励;选择Maximalist级别的则要锁定 12 个月才能全部领取奖励,没有折扣。所有 Mercenary 的折扣代币将按照比例返还给 Maximalist 级别,形成长期支持者的额外奖励。
Paradex在文档中披露的计划:
对于上述激励,Paradex 宣称将严格监控女巫行为,发现刷量或自我邀请将立即削减奖励,此举体现出 Paradex 对公平和真实性的重视,也回应了社区在传统联盟模式下对虚假邀请的诟病。
Paradex 的创新策略有望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零费率吸引零售用户,保证金与 RPI 机制提高用户体验,代币奖励和 TAP 计划促进外部社区传播。在成功的情况下,Paradex 有很大可能复制 Hyperliquid 的成长轨迹,在短时间内积累数十亿美元的交易量。
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欢迎使用 ⬇️
https://app.paradex.trade/r/0xMedia
在黄金价格不断刷新纪录、市场情绪高涨之际,传统避险资产与数字资产世界正加速融合。最新动作来自 Antalpha Platform(ANTA.US)与全球最大稳定币 USDT 发行方 @Tether_to 的深度合作 ——二者将携手拓展 Tether 黄金稳定币(XAUT) 的全球生态,释放黄金在新金融体系中的战略潜能。
Antalpha 于今年初推出的 现实世界资产中心(RWA Hub) 已成为 XAUT 的核心运营平台,从托管、购买到基于 XAUT 的抵押借贷服务,全面提升了黄金代币的流动性与资本效率。未来,Antalpha 还计划在全球构建实体金库网络,推动 XAUT 与实物黄金的无缝转换,让“数字黄金”真正触手可及。现在,让我们带你拆解最大规模的链上黄金 $XAUT !
核心观点
市场地位: XAUT 目前是全球最大的代币化黄金项目,市值$14.3亿,24小时交易量 $2.12亿,在 $29亿 代币化黄金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合作影响: Antalpha-Tether 合作将 XAUT 从纯储值工具转变为活跃的金融产品,通过抵押借贷和实物赎回服务显著提升流动性和实用性。
技术优势: 零托管费用、跨链部署(以太坊、TRON、TON、Solana)以及1:1实物黄金支撑的透明机制。
黄金后市:不猜顶,战略性看好黄金的长期价值。
链上黄金市场概述
链上黄金市场规模达到了 28.8 亿美元,目前被两家巨头垄断,分别是 Tether 的 Tether Gold $XAUT 和 Paxos 的 PAX Gold $PAXG,分别占据了 50% 和 40% 的市场份额。
XAUT 代币机制及费用结构
一句话概括 XAUT 的核心机制:代币1:1锚定1盎司黄金,存在瑞士金库,可实物赎回。
Tether Gold(XAUT) 由 TG Commodities S.A. de C.V. 发行,是在以太坊区块链上流通的 ERC-20 代币。每一枚完整的 XAUT 均对应一盎司符合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BMA)交割标准的实物黄金。购买完成后,代币可从 Tether 钱包转移至任意链上地址,并可在全球范围内随时交易或转账。所对应的实物黄金通过唯一序列号、纯度与重量加以识别,并支持实物赎回。
1:1黄金支撑: 每个XAUT代币由一盎司LBMA标准黄金支撑,存储在瑞士保险库中。2025年Q2审计报告显示,246,524.33个XAUT由7.66吨实物黄金支撑,保持完美1:1比例。
铸造销毁机制: 代币仅在分配实物黄金时铸造,赎回时销毁,无算法扩张机制,确保供应量与实物储备完全对应。
费用结构:
- 托管费用:0基点(仅一次性0.25%铸造/销毁费)
- 赎回门槛:最低50盎司,仅限瑞士境内交付
- 跨链支持:ERC-20、TRC-20原生,TON 和 Solana
XAUT V.S. PAXG 竞品分析
合作愿景与链上黄金未来展望
从 Antalpha 和 Tether 高管的对话中,可以窥见链上黄金的未来:
Antalpha ⾸席财务官 Paul Liang 表示:”我们⾮常荣幸与全球最⼤稳定币公司Tether携⼿拓展可信的数字⻩⾦⽣态。当⼈们⾛进⼀家⾸饰店,可以⽤ Tether Gold 兑换成⾦条的时候,数字资产对于许多⼈来说将变得更加‘具像化’。我们希望通过Antalpha RWA Hub,推出此类创新服务,持续提升Tether Gold的流动性及产品矩阵。”
Tether⾸席执⾏官 Paolo Ardoino 评论称:“⻩⾦⼀直以来是全球公认的价值储存⼿段,XAU₮ 将⻩⾦不可替代的属性带⼊了数字资产领域。与Antalpha的合作将拓展XAU₮的应⽤场景,构建更完善的市场基础设施。这意味着机构与个⼈可以更⽆缝地将数字⻩⾦纳⼊资产组合——⽆论是作为避险⼯具、流动性来源、⽀付媒介还是⻓期储值⼿段。”
写在最后: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看好黄金,我会说:黄金是天然的货币,其他货币都是信用。
黄金的故事,曾镌刻在帝国的兴衰与货币的更迭里。如今,它正以数字化的形态再次进入历史舞台。XAUT 不仅是资产数字化的一枚注脚,更可能成为金融秩序新篇章的起点。
当实物金条与链上代币相互映照,传统与创新不再对立,而是汇流为新的价值共识。或许,未来的人们不再纠结于“黄金还是加密货币”,而是以 XAUT 这样具象且透明的形式,去体验财富的恒久与流动。
在这场黄金价格剑指 4000 美元的时代变局中,XAUT 所承载的,不只是数字黄金的梦想,而是关于 价值、信任与未来金融秩序 的重新想象。
我与@binance的第一次结缘在2020年底的DeFi之夏。在此之前其实我从未用过币安系的任何产品,交易所是李林时代的火币,钱包是Token Pocket,交流是币乎。Pancakeswap横空出世后,踌躇于以太坊上Uniswap交互高昂的Gas,我决定放手参与一下币安生态试试看。
在2020-2021年,还是还叫币安智能链的BSC其实四面楚歌。一方面火币在大中华区强大的渗透力使得火币生态HECO上神盘频出,虽然大多都是诸如htmoon一类的仿盘,但造富效应强烈。同时火币生态上的MDEX等DeFi产品借助于火币的流量赚足了眼球,配合HECO在当时算得上便宜又快速的双重优势。
我也有这样的路径依赖,当时的币安在一众交流群里以冷板凳的形式存在。大家的想法很清澈:火币很好用,周围人都在用,为什么要特立独行用币安呢?
直到Pancakeswap上出现了APY高达400%+的头矿,血液里流淌的逐利基因让我“勉为其难”的下载了币安,购买了BNB,并提款到BSC。
其实从体验上而言,和红极一时的HECO并无特别之处。但有趣的是,如果你是早期的@PancakeSwap用户,你一定会被兔子烙饼的动画所吸引,在vibe coding盛行的今天来看比较幼稚,但在当时DApp整体都设计的奇丑无比的情况下,Pancakeswap的交互着实让人印象深刻,并且头矿业也确实让大家赚到了钱,币安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也浮出水面:大气,不吝啬,让利给用户
Pancakeswap是用了心的,这让我对币安的产品起了强烈的好奇心:黄橙橙的颜色在加密的世界真的是最讨喜的颜色吗?
答案在2021年5月得到了验证。还记得狗狗币当时的一柱擎天吗?你是否已经怀念起来当时赚钱像呼吸一样简单的牛市?
在狗狗币交易最为激烈的时候,我也想去搏一把。但是火币无论如何都打不开了,所谓的打不开并不是说移动端应用程序无法打开,而是打开之后一直在加载:显然是服务器过载了。手足无措的我火速上网求助,只得到了一个答案:币安交易一切正常。
还记得币安曾经被赋予的slogan:纳斯达克级撮合,包的
交易量井喷就是对交易所产品力的最佳考验。这让我更好奇了,这是一支怎样的技术团队能做出如此精湛的交易撮合能力,在别家都歇菜的情况下独占鳌头?
光速学习了一下,原来币安的创始人叫赵长鹏@cz_binance,大家都亲切称呼它为CZ,曾经在东京证券交易所开发配对交易订单,后来又去打造的高频交易系统。了解完头把交椅CZ的成长史,币安给我的第二个印象也初现端倪:技术控,稳定,可靠
除此之外,江湖上广为流传者他卖房买币的故事:2014年,在我乳臭未干的年纪,CZ卖掉了上海房子,将自己的全部身家都换成了比特币,随后,上海房价就翻了一倍,而比特币跌到原来三分之一…
11年后,上海房价平均增长110.6%,比特币平均增长14,879%,也应了CZ那句至理名言:If you can’t hold, you won’t be rich
搜完CZ,又冒出位何一@heyibinance,这又是谁?年轻人的好奇心总是汹涌澎湃。现在的通稿都说何一是加密女王,币安一姐。在我印象里,何一姐留下的是亲民底色。在我300多U“高位”接盘BNB的日子里,她对币安展示充足信心的爽朗笑声,陪伴了我走过无数个日日夜夜。
有问题,首席客服一姐来帮你。虽然我这种小透明趴菜这几年也只会基本的买卖,高级的衍生品完全超出我的智力范围,也应该不会麻烦到一姐。但道听途说来,一姐事无巨细,倾听每一位用户心声,这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姐真正做到的事。币安给我的第三个印象也水落石出:有温度、有速度、有结果
币安留给我的印象,相信只是币安全球2.75亿用户中的一个缩影。从2017年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崛起,到2025年成为全球加密帝国,BNB价格首次突破1000美元,完成了ICO时只有0.1美元到现在的近万倍的回报,它作为币安生态的核心资产,见证了币安的荣辱兴衰,也将陪伴币安进入下一个十年,这一里程碑背后,是CZ和何一近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与应对,也更是每一位用户的支持。
然而树大招风,当 $BNB 达成1000美元的辉煌成就时,CZ和他的这个加密帝国也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多重风暴之下,必须抉择未来的路。
回顾历史,币安凭借智慧总能化险为夷,然而挑战一直存在,变化终将永续。制定应对良策将是币安坐稳头把交椅的法宝。
当今的加密格局已与2017年迥然不同。几条叙事线泾渭分明:稳定币支付引发的PayFi革命,华尔街资本与加密新贵的交融以及链上的未来叙事(包括RWA,永续合约等等)
币安稳定币可以溯源到BUSD时代,当时币安还有一个产品叫做BUSD收益池,可以通过投入BNB或者BUSD赚取奖励。然而美SEC对Paxos 的制裁,迫使其停止发行和支持BUSD,FDUSD则接任了BUSD。然而稳定币赛道最大的问题不仅是合规,还有与法币资产互换通道以及支付信赖等诸多痛点。而钱,无论是何种形态,在流通与使用中才能进一步产生共识。
相较于USDT与USDC,FDUSD当前的用例则偏少。前者具有先发优势是一方面,但是仍未渗透到利基市场。在施行法定本币与美元结算双轨制的国家,很多人口甚至没有银行账户,配合抽象化稳定币概念,FDUSD有很大的故事性可讲。
而对于新钱旧钱的交融,$BNB相关的财库策略已经诞生。相比于其他财库通过PoS质押而换取现金流的单一线路。BNB财库的可玩性则更高,它锚定的是未来所有加密项目方想要登堂入室,进入全球顶尖交易所的未来折现。
而链上叙事,币安很明显也在发力,包括最近非常火的@Aster_DEX。但是潜在的挑战者也是纷至沓来。特别像Paradex一类实施的零费策略,直接绕过羊毛揽客的阶段,可能一定程度上将会蚕食币安扶持的生态项目份额。
历史的长镜头下,CZ和何一的合力造就了币安的辉煌,也在各种危机中留下深刻烙印。BNB站稳1000也只是起点,新的挑战也将推动BNB向5000,甚至10000继续迈进,而我也相信这些都将在不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