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Origami Finance 是一个专注于自动化杠杆收益的 DeFi 协议,旨在将传统上操作复杂、门槛极高的循环杠杆策略一键化、标准化,助力用户高效参与高收益机会。该协议构建于多个主流 DeFi 借贷平台(如 Aave、Spark、Morpho)之上,杠杆底层资产则整合了如 Ether.fi、Ethena 等前沿的 LRT 和稳定币项目。这种“轻资产”模式使 Origami 能快速适配市场上最新的高收益资产。
项目核心定位为通过自动化智能金库赋能用户,低门槛地建立针对各类生息资产(如 LST/LRT、生息稳定币等)的高杠杆敞口,实现无需手动调仓、无需持续盯盘的自动收益增强与积分加速获取。

融资与团队
Origami Finance 于 2024 年 8 月完成 150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获得 Ouroboros Capital、Fjord Foundry、Good Partners、Aquanow、Beraland、Boba Tea Capital、Upside、33Ventures 等多家机构及天使投资人支持。

产品简介
Origami 的核心产品是其自动化杠杆金库,其创新在于将传统的杠杆头寸代币化,衍生出标准化的 lovTokens,极大增强了资产的流动性与可组合性。
自动化杠杆金库
用户只需存入一种生息资产,协议将通过闪电贷机制,在一笔交易中自动执行借贷、兑换、再质押等操作,瞬时构建出目标杠杆倍数的仓位。
该流程具备以下两大核心优势:
1. 自动再平衡机制:协议持续监控杠杆仓位的健康度,7×24 小时自动执行加仓或减仓,以动态维持风险在可控范围,显著降低清算风险。
2. 积分收益倍增器:Origami 当前最主要的应用场景即是“空投耕作”加速器。用户通过杠杆持有可计分资产,可以数倍提升Ether.fi、Ethena 等项目的积分获取速度。
lovTokens:流动性的杠杆头寸
用户进入杠杆金库后将获得等值的 lovToken,代表其在金库中的杠杆仓位。这种结构赋予了原本高度绑定的杠杆仓位以下全新特性:
– 自由流通性:用户可以随时在二级市场中自由买入或卖出 lovToken,无需经由金库进行操作。
– 无限可组合性: lovToken 可以作为抵押品用于借贷、复合策略、衍生品等多种 DeFi 场景,极大释放了杠杆策略的组合潜力。
目前,Origami 已围绕高价值“积分资产”推出多个产品系列,如以 LRT 为核心的 lovETH 系列,以 Ethena 稳定币为主的 lovStables 系列等,服务“高收益+高积分”的双重需求。主要包括:
1. 杠杆金库 Vaults:
支持资产包括 hOHM(Olympus)、oriBGT(Infrared)、wstETH(Lido)、PT-sUSDe(Pendle)等,提供高达 7–14 倍的杠杆倍数,并通过 Rebalance Up/Down 实现动态风险管理,最大 LTV 高达 90%。
2. Collections:
Origami V2 推出多种组合策略合集,包括 LovOlympus、LovInfrared、LovlMF、LovlETH、LovStables 与 LovSky,支持多样资产构建,当前平均 APY 可达 85%。

数据分析
据Defillama数据,目前TVl约为6916万美元,其中以太坊链贡献约5652万美元,占比约81.7%,Berachain贡献1263万美元,借贷金额已突破 $55M,支持超 22 个 Vault 策略,在杠杆收益赛道中位居前列。
Origami 现已累计分配超 725 亿积分,第一季分配(S1 ):132.81 亿,第二季分配(S2 ):232.27 亿,第三季分配(S3 ):359.97 亿。展现出强劲的用户活跃度与持续增长的用户粘性。
总结
Origami Finance 通过“一键杠杆”机制显著降低策略参与门槛,并借助 lovToken 引入了创新的杠杆资产原语,显著提升了 DeFi 中资产的流动性与可组合性。依托“积分元”叙事,Origami 快速吸引了大量用户与资金,成为空投耕作领域的重要工具型协议。
项目押注 Berachain 生态,与infrared等项目构建深度协同关系。但也面临关键挑战:在积分经济退潮后,如何平稳过渡至可持续、内生性的收入模型,将决定其长期价值与韧性。
若能成功完成从短期激励到长期价值的转换,Origami 有望成长为 DeFi 生态中流动性杠杆资产的核心基础设施。
引用链接
https://www.rootdata.com/Projects/detail/Origami Finance?k=MTIwMzY%3D
USD.AI 是由 Permian Labs 推出的合成美元稳定币协议,旨在将 DeFi 的资本效率引入 AI 和实体基础设施融资领域,构建一座连接链上流动性与链下算力经济的桥梁。
该协议捕捉了 AI 蓬勃发展带来的结构性融资缺口:GPU 集群、物联网节点、能源设施等核心基础资产普遍面临传统融资周期长、透明度低的问题;而与此同时,加密世界积累了大量无处可去的稳定币流动性。USD.AI 的使命即是将这部分资金引导至真实世界的 AI 基建融资场景中,为资本方提供稳定收益,为需求方提供高效融资。
协议设计上采用双币结构:
– USDai 是以美国国债为底层支持的低风险合成美元,强调价值稳定与高流动性;
– sUSDai 是 USDai 的质押衍生品,资金将投向高收益的 AI 基础设施贷款,用以获取远超传统稳定币的年化收益。
这一架构将主权资产的安全性与新兴实体资产的增长潜力相结合,在合规框架、技术可信性与金融创新之间实现平衡。

产品简介
USD.AI 构建了由双代币模型、硬件资产代币化机制与信用层结构组成的去中心化金融系统,核心参与者包括三类角色:
1. 存款者:存入 USDC/USDT 等稳定币后铸造 USDai,质押获得 sUSDai,获取收益;
2. 借款人:通常为 AI 算力或通信基础设施提供商,通过资产抵押方式获得融资;
3. 监管人:提供首损资金并协助借款资产上链,提升风控层次。
协议通过以下关键技术组件确保运转安全与资本效率:
– CALIBER 框架:将实体硬件如 GPU、基站进行资产数字化,在违约时可实现线下资产的索回与处置;
– FiLo 分层机制:构建不同优先级融资结构,引导风险定价和资金分配;
– QEV 拍卖机制:设计为赎回流动性缓冲工具,通过拍卖决定 sUSDai 提前解押顺序,降低集中赎回风险。

代币结构与收益模型:
– USDai
– 1:1 挂钩美元,由 USDC 等稳定币铸造,目前全部以 M^0 协议的国债代币 $M 为抵押;
– 不直接分发利息,但支持高流动性赎回,并通过社区积分 “Cores” 奖励持有者;
– 稳定性由 Stage 1 阶段的 3% 首损缓冲池与全额抵押模型提供。
– sUSDai
– 由 USDai 质押铸造,代表对国债与 AI 贷款收益的索取权;
– 价值随时间增长(如 1 枚 sUSDai 在 1 年后升至 1.0415 美元),年化收益目标 15–25%;
– 当前组合示例为 25% 国债 + 75% 基础设施贷款,协议基础收益率约为 20%;
– 赎回存在解押周期(约 30 天),亦可参与 QEV 拍卖实现流动性提前释放。
目前协议仍处于白名单内测阶段,TVL 已达到 4607 万美元,未来将扩展至以太坊主网等生态,并支持多链桥接,使 USDai/sUSDai 在主流 EVM 网络间实现自由流通。

融资与团队
USD.AI 背后的 Permian Labs 成立于 2021 年,是一个兼具传统金融与链上经验的跨界团队。
核心成员包括:
– David Choi(CEO):拥有德意志银行投资银行背景,精通 MEV、DeFi 投资结构;
– Conor Moore(COO):来自房地产与私募金融领域,曾任职于 Rockpoint、Eastdil;
– Ivan Sergeev(CTO):曾在DRW 从事高频交易方面的工作,擅长区块链基础设施构建。
其余团队成员亦曾在 Synthetix、Balancer、Magic Eden、Nansen 等知名加密项目供职,具备从基础设施、合规风控到金融建模的多维能力。
Permian Labs 已完成超过 2500 万美元融资,主要投资方包括:Dragonfly、DCG、Nascent、Delphi、Ethereal、Metaversal 等一线机构。旗下还设有实体基础设施部门 **Tactical Compute,管理超过 6000 万美元的算力资产,体现出其在 AI 硬件融资领域的强执行力与深度实践。
项目路线
项目路线图显示出清晰的分阶段扩展路径:2025 年 6 月启动 Arbitrum 私测;近期计划是开放公测,陆续支持以太坊主网、Berachain等更多链。同时会推出 “Cores” 积分计划,向早期参与者发放奖励,进一步激励社区贡献。逐步向第二阶段过渡,在保持基础国债抵押的同时,引入多元化的基础设施贷款资产和保险,并进一步提升自动化与信用审批能力。整体路线从合成稳定币 → 真实资产融资 → 生态激励 → 多链治理,逐步搭建链上 AI 金融基础设施栈。

总结
USD.AI 将 DeFi 的资本工具与 AI 基建的融资需求高度融合,凭借其双代币模型、CALIBER 实物抵押框架与QEV流动性机制,构建了一个结构严密的链上实体资产融资系统。该协议在资本长期缺位的 AI 实体基建赛道中,为链上资金提供了高收益、低相关性的配置通道,具有显著战略价值。不过,项目目前仍处早期测试阶段,面临诸如:流动性锁定周期带来的资本灵活性挑战;违约处置效率与资产真实回收路径;智能合约与机制设计的实战验证需求。
整体而言,USD.AI 是一个面向 AI 世界的链上美元引擎,其长期潜力值得持续关注。在高收益诱惑之下,用户也需理性评估其协议稳健性与资产底层可控性。
引用链接
随着 Berachain 主网逐步开放并吸引头部项目部署,这条基于 Cosmos SDK 构建、兼容 EVM 且引入“流动性即共识”(Proof-of-Liquidity, PoL)模型的高性能公链,正加速构建一个结构化、模块化的链上金融体系。
Berachain 的核心设计之一,是其区别于传统公链的三代币体系与 PoL 激励机制。该机制通过将网络安全性与 DeFi 活动直接挂钩,试图打破共识—经济活动之间的传统隔离。但在 PoL V1 中,主网代币 BERA 仅承担 gas 与基础交易媒介角色,其参与网络价值捕获的能力有限,长期缺乏系统性收益来源,导致零售参与度不足、机构兴趣受限。
为此,Berachain 推出 PoL V2,对原有激励结构进行关键调整:将约三分之一的 PoL 奖励重新分配至 BERA 原生收益模块,允许用户无需复杂交互,即可通过链上或中心化平台委托 BERA 并获得协议奖励。同时引入七天解绑期,以抑制短期套利行为,增强网络激励的粘性与可持续性。
PoL V2 的推出,不仅是 Berachain 机制层的一次经济模型升级,也为其 DeFi 生态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当前 Berachain 已聚合了多个覆盖 DEX、借贷、稳定币、收益聚合、衍生品等关键赛道的协议。本文将围绕其中代表性协议进行梳理,展示熊链如何围绕 PoL 模型展开功能复用与价值闭环构建,并初步显现出一条结构化、高弹性的链上金融路径。
BEX:Berachain 原生 DEX 引擎
BEX 是 Berachain 上的原生去中心化交易所,支持最多 8 资产的池子构建,并允许自定义权重、曲线来提升 LP 效率与交易深度。协议费用通过 PoL 反馈至 BGT 持有者,形成流动性提供与治理者利益绑定闭环。BEX 已成为链上流动性的基础设施,在 Berachain DeFi 架构中占据重要地位。
目前TVL约为3119万美元,累计费用551万美元,累计收入约为293万美元,累计DEX交易量约为35.71亿美元。

Dolomite:多资产借贷协议
Dolomite 是一款集成风险隔离机制的多市场借贷平台,支持多资产的跨保证金借贷、链上清算与杠杆操作,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组合管理和策略实施选择 。该协议在 Berachain 上的部署吸引了大量 USD 与 ETH 相关资产流入。
Dolomite的生态系统围绕DOLO、veDOLO和oDOLO三种代币展开 。DOLO是基础代币,而veDOLO是通过质押DOLO获得的投票托管代币,赋予持有者治理权和协议费用分成 。veDOLO以NFT形式存在,可转让、合并或拆分。oDOLO则是一种流动性激励机制,旨在奖励流动性提供者 。
其代币$DOLO 总供应量为10亿,流通供应量3.6亿。其代币分配旨在支持生态系统的长期发展和社区参与,包括社区(50.75%)、核心团队(20.20%)、投资者(16.20%)、基金会(9.65%)、服务提供商(3%)和顾问(0.2%) 。
目前其代币$DOLO 价格约为0.08067美元,相比历史最低价格0.02902美元上涨188.3%,市值约为2929.3万美元, FDV约为 8098.9万美元。
项目此前共获得340万美元的融资, 由NGC Ventures、 Draper Goren Holm, Coinbase Ventures,Optic Capital, WWVentures等机构以及许多KOL与投资人的支持。
目前TVL约为 1.7478亿美元,其中Berachain 贡献约8318万美元,累计费用约411万美元,年化费用约459万美元;累计收入约87万美元,年化收入约为100万美元。

BurrBear:稳定币 DEX 优化器
BurrBear是Berachain生态系统的一站式稳定币商店,专注于高资本效率的稳定币交易 。其核心 Multi Stable Pools:支持多种稳定币的低滑点交易,优化 USD:USD 类型交易;Generalized Pool:支持非稳定币资产的灵活交易池,适用于 Berachain 原生代币;Burr Pools:专为稳定币设计的高效池。该协议还推出了三个NFT系列(Printing BurrBeras、The Bearet Yellens和Beary Benslers),以进一步吸引社区参与 。
BurrBear的生态系统由$BURR代币驱动,总供应量为1亿枚,流通供应量约为6965.5万。目前代币价格约为0.005262美元,市值约为36.6万美元, FDV约为47.3万美元。
TVl约为6015万美元,累计费用16万美元,年化费用17万美元,累计收入9.5万美元。累计DEX交易量约为5亿美元。

Infrared :流动性质押协议龙头
Infrared Finance是为Berachain的流动性证明(PoL)系统构建的流动性质押协议 。
其核心产品:
– iBGT:流动性质押的治理代币,支持PoL奖励,APY 约 15-25%;
– iBERA:BERA 的流动性质押版本;
– Infrared Vaults:集成PoL机制的自动化收益策略池。
项目此前共融资1875万美元,由Framework Ventures, Yzi Labs, Synergis Capital,NGC Ventures,Shima Capital,No Limit Holdings等机构的支持。
目前TVL约为3.7748亿美元,位居榜首。累计费用约695万美元,年化费用约816万美元。25年Q2季度收入346万美元。

Kodiak:补充型 DEX 聚合平台
Kodiak是Berachain的原生流动性中心,它聚焦自动做市、复合流动性与波动性管理,在某些交易对与交易深度上已对 BEX 形成补充,以实现资本高效的交易和最优的流动性提供。
其核心功能包括 Kodiak DEX:支持 V2 和 V3池,提供非托管交易和流动性供应,动态费用优化收益;Kodiak Islands:自动化流动性管理金库,这些金库能够自动调整头寸以适应市场条件,从而最大化盈利能力;Sweetened Islands 通过额外的代币奖励来激励流动性提供者。还还引入了Panda Factory,一个无代码代币发行平台,允许用户轻松部署新代币,适配 meme 资产发行。
此前获得2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由Amber Group、Shima Capital、No Limit Holdings、Ouroboros Capital、Baboon VC、dao5、ODA Capital、Kenetic、Dewhales Capital等机构支持。
目前TVL约为2.3725亿美元,累计费用约942万美元,年化费用约1134万美元;累计DEX交易量约38.28亿美元。

Royco Protocol:激励行动市场
Royco Protocol是一种使 dApp 能够创建流动性市场的协议。它通过激励行动市场(Incentivized Action Markets, IAMs)重新定义了链上激励的创建、定价和分配方式 。
在IAMs中,激励提供者(IPs)为行动提供者(APs)执行特定链上行动(如存入协议、铸造NFT或执行一系列交易)提供激励(如代币或积分) 。
IPs和APs通过报价/反报价进行协商,直到就激励金额达成一致,然后AP的交易被程序化执行,激励被原子化分配 。
该协议在Berachain的“Boyco”计划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已成功将 BERA 供应的 2% 分配给 $3B 的 LP 资本。目前TVL约为3431万美元,其中Berachain贡献3323万美元。累计费用110万美元。

Beraborrow:去中心化借贷协议
Beraborrow是Berachain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去中心化借贷协议,通过允许用户抵押资产来铸造稳定币Nectar($NECT),从而提供即时流动性 。该协议支持多抵押品,包括iBGT、Berachain原生代币、流动性质押衍生品(LSDs)和LP头寸 。其设计允许用户在释放流动性的同时,保留对抵押资产的价格敞口,并通过PoL机制提高收益 。
协议旨在从核心CDP平台需求开始,逐步开发一套完整的基础产品,以推动Berachain生态系统的增长 。
目前TVL约为6138万美元,累计费用约为230万美元。$POLLEN是Beraborrow的治理代币,总供应量固定为4.2亿枚, 目前流通供应量1.12亿,其分配模型包括社区(37.4%)、团队和顾问(18%)、流动性(5%)、国库(5%)、种子和战略投资者(31.6%)以及公共轮(2.5%) 和社区轮(0.5%)。 目前其价格约为$0.0115,三个月来已下降55.5%,市值约为128.5万美元,FDV约为482万美元。
通过质押$POLLEN,用户可以获得协议产生的费用和奖励 。协议费用通过POLLEN主导的提案再投资到生态系统中,形成了治理飞轮效应 。

小结与展望:PoL 模式的金融范式实验
Berachain 的 DeFi 生态体现出鲜明的结构化特征:通过 PoL 构建统一激励主线,再由 BEX、借贷、稳定币、衍生品等多个协议模块完成组合式金融拼图。其创新点在于“流动性即共识”的实践落地,正在改变挖矿即通胀、交易即割韭菜的旧式链上经济范式。
接下来,Berachain 能否解决 PoL 模式下的门槛集中问题、提升普通 LP 的参与效率,并建立更稳定的代币价值捕获机制,将成为其迈向下一阶段公链竞争格局的关键挑战。
Beets 是 Sonic 生态中最大的流动性平台,主要提供流动性质押与自动做市功能。前身是 Fantom 链上的 Beethoven X,在完成战略转型后,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稳定的资金流动与交易深度。
产品简介
Beets DEX
Beets DEX 是协议的核心组件,基于 Balancer 技术架构构建,提供多种高度专业化的流动性池,满足不同资产类型和交易策略的需求。
– 稳定池(Stable Pools):专为价格高度相关的资产(如 USDC-DAI 或 wETH-ETH)设计,采用 Curve Finance 普及的 StableSwap 模型,能在极小滑点下完成大额交易。Beets 的关键创新在于引入了利率提供者集成(Rate Provider Integration)。对于如 stETH 等生息代币,传统池容易被套利者剥离其内在收益。Beets 通过利率提供者合约,持续同步代币汇率变化,确保 LP 完整捕获生息收益。
– 权重池(Weighted Pools):为 Uniswap 恒定乘积公式的泛化版本,突破了传统两资产、50/50 权重的限制,允许池中最多包含 8 种资产并自由配置权重。典型应用如“80/20 模型”,即将 80% 的治理代币与 20% 的主流资产(如 ETH、USDC)组合,有效提升治理代币的流动性深度,同时保留激励效应。
– 椭圆集中流动性池(Elliptical Concentrated Liquidity Pools, E-CLPs):由 Gyroscope 团队开发,融合了 Uniswap V3 的集中流动性优势,并在部署阶段预设价格区间及非对称流动性分布,省去了 LP 的主动头寸管理需求。其资本效率与高收益特性,使其特别适合如 LST 等价格平稳增长的资产。
– 激励池(Boosted Pools):将池中闲置底层资产(如 USDC)自动存入外部生息协议中获取额外利息,同时保留交易功能。任何兼容 ERC-4626 标准的代币均可无缝集成。Boosted Pools 实现了 DEX 与借贷协议的双向流动性复用,1 美元的流动性可在生态中释放出 2 美元的资本效率,显著增强网络协同效应。

LST:$stS 代币机制
$stS 是 Beets 平台发行的流动性质押代币,用户质押 $S 代币后获得。由于验证者的奖励自动复利计入,$stS 的价值会持续相对于 $S 升值。质押操作将用户代币统一存入智能合约,该合约再将资产委托给一个经过审计的验证者集合,基于 Sonic 的 PoS 共识参与网络治理与出块,并将奖励按比例分配回 stS 合约,实现无缝的收益复利与代币增值。
代币经济学
$BEETS 是整个 Beets 协议的核心代币,支撑其治理、价值捕获与激励体系。
代币核心效用与价值捕获机制
– 治理权:$BEETS 持有者可通过 DAO 投票机制,参与协议参数、发展路线与资金使用的决策。
– 收益分享:$BEETS 持有者可获取来源于交易费、Boosted Pool 利息、闪电贷等收入的部分份额。
协议最大供应量为 2.5 亿枚 $BEETS,其中 22%(5500 万)为初始铸造,其余 78%(1.95 亿)通过 MasterChef 合约逐步释放。
与传统项目不同,Beets 不采用固定释放曲线,而是引入季度预算系统(Quarterly Budget System)。每季度初,由“Music Directors”提交详细预算案,明确需新增发的 $BEETS 数量及分配计划,提交 DAO 投票后方可执行。这种机制为协议提供了高度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使其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动态调整激励结构,保障长期可持续发展。
收入分配机制

数据分析
根据 DefiLlama 数据,截至目前 Beets 的 TVL 为 1.58 亿美元,其中 Sonic 链贡献了 1.49 亿美元。协议累计产生费用约 572 万美元,年化费用约 586 万美元;累计收入达 95.7 万美元,年化约 76 万美元;DEX 累计交易量超 122.59 亿美元。
当前 $BEETS 价格约为 $0.02694,历史最高为 $0.08498,最低约 $0.02271,当前市值约 462.8 万美元,FDV 为 659 万美元。

总结
Beets已成功完成从 Fantom 与 Optimism 网络上 Balancer 分叉项目的演进,转型为 Sonic 生态中的旗舰级流动性质押与自动做市商协议。依托 Balancer 技术栈,协议构建了涵盖稳定池、权重池与集中流动性池的多元金融工具组合,并通过 stS 代币优化了 Sonic 链上的质押体验与激励模型。
此次转型已获得实质性成效:当前绝大多数 TVL 已成功迁移至 Sonic 链,Beets 正逐步巩固其在 Sonic 生态中的基础设施地位,成为网络流动性与质押价值捕获的关键枢纽。
引用链接
https://www.coingecko.com/zh/数字货币/beets
Toros Finance 是由 DeFi 资产管理协议 dHEDGE 孵化的自动化投资平台,致力于简化用户参与复杂金融策略的门槛。其核心定位在于通过“智能 Vault”机制,帮助用户自动执行高阶衍生品与收益策略,实现无需手动操作的仓位管理和收益优化。Toros 借助预设算法动态调仓,可放大收益、降低操作成本,使散户也能一键参与机构级的杠杆与对冲策略。
Toros 已部署于 Arbitrum、Optimism、Base、Polygon 等主流 Layer2 网络,服务于希望实现自动化收益的链上投资者群体。其产品设计强调可组合性与自动执行逻辑,在 DeFi 投资工具生态中扮演被动策略聚合器的关键角色。

项目背景
Toros 的核心技术与产品开发由 dHEDGE 团队主导,基于其经过审计的合约库运行,确保协议安全性与执行效率。平台已集成多项主流 DeFi 协议作为策略执行基础,包括 Aave V3、Synthetix、Compound 等,同时也与多个链上生态建立合作,扩大产品策略的覆盖范围。
产品简介
Toros 的产品分为两大核心模块:杠杆代币(Leverage Tokens)与收益代币(Yield Tokens),分别服务于短期投机与长期收益两类用户群体。
– 杠杆代币 (Leveraged Tokens):Toros 提供自动化杠杆 Vault,用户购买代表 2–4 倍做多/做空敞口的代币,无需自行借贷或设置对冲策略。根据底层借贷来源不同分为借贷市场型和永续合约型两类。
– 借贷市场型(如基于 Aave/Compound)采用循环借贷实现较低成本杠杆,适合 2–3 倍多头(-1 倍空头);
– 永续合约型则利用永续合约获取更高杠杆(最高可达 4×)。
– Toros 的机制会根据价格变动自动再平衡目标杠杆比例,避免传统杠杆持仓遇到剧烈波动时被强制清算。例如,当市场有利时,自动提高杠杆放大收益;不利时,则降低杠杆以锁定本金。这一机制避免了清算风险,使用户在波动市况下也能持续持仓。Toros 杠杆代币适合中短期趋势投资,高杠杆能在单边行情中超额获利,但需规避震荡市造成的收益侵蚀。
– 收益代币 (Yield Tokens):Toros 还提供多种自动化收益 Vault,聚焦自动化收益寻优与策略复投,帮助用户以最低操作成本实现多元化被动收入。核心功能包括:自动寻优收益机会、多策略分散风险和自动复投收益。例如,
– USDy 稳定币收益Vault会智能分配资金至收益最佳的稳定币策略,持续捕捉高 APY;
– Delta-中性策略Vault 通过多空对冲结构(如提供流动性同时借空资产),消除价格波动风险,仅赚取手续费和激励;
– 以太坊收益Vault则提供两种模式:一是将 ETH 投入与 stETH 等同价资产的激励流动性池获得奖励,二是抵押 ETH 借贷资产,比如借入 USD 后以 ETH/USDC 提供流动性,从而在对冲 ETH 价格的同时赚取手续费。
这些 Vault 产品代表了 Toros 的策略自动化理念:“存入即策略,持有即收益”,极大降低了用户参与 DeFi 收益策略的门槛。

数据分析
截至目前,Toros TVL约为3098万美元, 其中 Arbitrum 链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约$2,243 万,占比约 72%;Optimism 和 Base 链分别约为 $477 万和 $317 万,Polygon 则相对较小约 $61 万。可见 Toros 的生态重心显著偏向 Arbitrum。年化收入约112万美元,25年Q2季度收入约22万美元。Toros 的策略资产分布上,以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资产的杠杆 Vault 占据大头,同时稳定币收益Vault(USDy)也吸引了大量资金配置。
平均年化收益率约为8.3%,部分Yield资产的收益率如下图, Optimism上的USDpy为35.11%,USDy为7.21%,Arbitrum上的BTCy为26.14%,Ethy为7.83%,Base上的USDy为6.37%,USDmmy为2.62%。这类收益结构兼顾高回报与风险平衡,在当前 DeFi 收益率整体下行的市场中仍具备一定吸引力。
交易竞赛
为提升产品使用率和用户参与度,Toros正在进行每周竞赛活动,每周奖金1000美元
– 排名奖励:每周交易量前三名分别获得 250 美元;
– 参与抽奖:凡交易任意杠杆代币满 500 美元者,均有机会赢得 250 美元随机奖金。
该机制提升了平台活跃度,也帮助杠杆产品获取更多流动性与关注。
总结
Toros Finance 作为 dHEDGE 团队推出的自动化资产管理平台,凭借其成熟的合约架构与智能策略执行能力,已在多链 DeFi 生态中站稳脚跟。其产品矩阵覆盖了杠杆交易工具与被动收益产品两大方向,服务对象涵盖风险偏好各异的 DeFi 用户。尤其在 Arbitrum 上表现突出,TVL 与收益率均居于领先水平。未来,随着用户对“免操作、高复利”的投资模式需求持续增长,Toros 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但其也需应对以下挑战:策略稳定性与收益可持续性;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如何引入更多社区治理机制与去中心化透明度提升等问题。
总体而言,Toros Finance 凭借“策略即代币、收益即自动”的创新理念,为 DeFi 资产管理带来了更高的可访问性与操作效率,是推动 DeFi 从“主动交易”迈向“策略化投资”的重要一环。
引用链接
https://defillama.com/protocol/toros
https://www.rootdata.com/Projects/detail/Toros Finance?k=ODU0Nw%3D%3D
一、Launchpad 机制:AI 发币的模组标准化
bid (@CreatorBid) 的核心是 Launchpad 模组。每个 AI Agent 发行时会生成一组 ERC-20 代币「Agent Keys」,这些代币代表社群参与凭证,同时具备交易价值与分润功能。
用户可透过购买 Agent Keys 加入对应社群,解锁定制功能与互动权限。每笔交易收取 2% 手续费,其中 50% 回馈给创作者,其余作为平台收入。为降低机器人与大户抢购风险,Launchpad 引入防狙击的绑定曲线定价模型。初始价格较低,随着买入量提升,价格平滑上升,确保一般用户的公平参与权。
二、V2 升级:让社群主导 Agent 上线
2025 年 6 月,bid 推出 Launchpad V2,进一步强化发行过程的治理与透明度。核心变革在于引入「Curate with $BID」机制,用户需质押$BID为心仪的 Agent 投票,通过门槛者方能进入预售流程。

这项设计有效提高项目上线的门槛与审核质量,并将决策权下放给社群,构建更强的共识与信任基础。
三、$BID 功能与质押设计
•$ALGO(@Agent_Algo):由 bid 官方推出的分析型 AI Agent,聚焦社群数据解析与热门内容推荐
•$RIZZY(@rizzy_agent):主打投资信号挖掘的 AI Agent,从社交媒体与新闻中提炼洞察,早期认购回报高达 7~11 倍
•$YUUJI(@Full_House_GG):以虚拟创作者为定位的互动型 AI,凭社群投票突破 100 万枚$BID支持
•$DKING(@thedkingdao):专注于运动预测与市场情绪分析,社群热度高,被视为下一个高增长项目

四、与 Virtual Protocol 的差异
虽同属 AI + Crypto 赛道,bid 与 Virtual Protocol 在定位与产品逻辑上路径截然不同。
相比之下,bid 采用 Base 作为底层链,成本低、体验顺畅,并以模组化的创建工具与社群投票上线机制,降低发币与参与门槛,让创作者与散户皆能公平参与、共同成长。类似$RIZZY的案例证明:小额投入亦能在早期阶段获得丰厚回报。
五、结语
AI 正快速重塑内容创作与价值分配的边界。bid 将创建权、交易逻辑与社群治理融合为一套高效工作流,提供了进入 AI Agent 生态的轻量入口。
对创作者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变现模式;对投资者而言,则是一个低门槛捕捉新叙事红利的场域。随着社群规模扩大与机制不断完善,bid 有望成为 AI + Crypto 融合应用中最具落地性的实验场之一。
一、引言
2024年,在 Layer 2公链赛道逐渐陷入同质化泥沼之际,一个原本定位为永续合约交易所的项目——Hyperliquid,悄然启动了其自研 L1 公链的主网测试。在零预热、无融资的背景下,Hyperliquid L1迅速吸引了大量链上原生交易用户和资金。随着HyperEVM主网上线、TVL 迅速突破 1 亿美元、多个 DeFi 协议落地部署,再到如今TVL突破20亿美元,Hyperliquid已经完成了从高性能去中心化交易平台向具备完整生态结构的平台级扩展。Hyperliquid L1的快速崛起并非偶然,它背后承载的是一整套对区块链执行效率、用户体验和链上交易逻辑的深度重构。本研报旨在深入剖析Hyperliquid L1的底层机制、发展历程、市场定位,并对其日益繁荣的DeFi生态进行详细分析。

(上图为Hyperliquid L1的TVL变化以及相关数据,数据来源:DefiLlama)
一、Hyperliquid L1底层机制与性能表现
Hyperliquid L1的底层架构仍采用Proof-of-Stake (PoS) 共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其独特的HyperBFT算法。HyperBFT是一种受HotStuff协议启发而来的共识机制变体,专为优化端到端延迟而设计。HotStuff协议以其卓越的性能优化而闻名,它通过聚合多重签名来显著减少网络中的通信开销和存储需求,从而减轻网络负载并增强公链的可扩展性。此外,HotStuff采用流水线设计,将区块提议过程分为准备(prepare)、预提交(pre-commit)和提交(commit)三个阶段,这种设计允许网络同时处理多个区块的不同阶段,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节点空闲时间,从而提高了网络效率、交易速度和区块生成速度。
HyperBFT对HotStuff的继承和优化,直接赋予了Hyperliquid L1超低延迟和高吞吐量的能力。这正是其能够支持全链上中央限价订单簿(CLOB)的关键技术基石,因为CLOB对实时性和处理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若无这种底层优化,链上CLOB的交易体验将无法与中心化交易所相媲美。从技术路线的选择也可以看出,Hyperliquid团队并非简单地复制现有技术“重复造轮子”,而是针对DeFi和链上交易的特定需求进行了深度定制和创新,使其在性能和体验上上超越了许多通用型Layer 1区块链和基于AMM以及CLMM的DEX。
同时,与dYdX等采用链下订单簿或匹配引擎、仅在链上结算的DEX不同,Hyperliquid的核心设计原则是实现合约交易的完全去中心化。这意味着所有订单的放置、取消、匹配和清算都透明地在链上进行,并通过HyperBFT共识确保一致的交易顺序并完成结算。这种全链上模式从根本上消除了中心化交易所和混合DEX中可能存在的内部信息利用、抢先交易(Front-Running)或市场操纵风险,极大地提升了透明度和公平性。
除了独特的底层机制创新,Hyperliquid L1的性能指标是其脱颖而出的关键。在吞吐量方面,有资料显示,Hyperliquid L1主网目前支持约200,000订单/秒的吞吐量。值得注意的是,其共识算法和网络堆栈理论上可扩展到每秒数百万订单,当前的技术瓶颈主要在于执行层的限制,Hyperliquid团队也表示未来将有进一步优化计划。这种强大的处理能力确保了在高交易量时期也能保持网络的流畅运行。
而在延迟方面,Hyperliquid也致力于最小化延迟,为交易者提供实时数据和近乎瞬时的订单执行。相关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对于地理位置相近的客户端,从订单提交到确认的端到端延迟中位数为0.2秒,99%的延迟在0.9秒以内。其区块确认时间更是低至0.07秒。这种超低延迟使其能够支持高频交易和复杂的操作,为用户提供与中心化交易所相媲美的交易体验。极高的交易吞吐量和超低延迟是Hyperliquid实现“CEX级体验”的核心要素。
传统的DEX往往受限于底层公链的性能,导致高滑点、高Gas费和交易延迟,这在高频交易和衍生品市场是致命的缺陷。Hyperliquid通过定制L1解决了这些问题,使其能够支持全链上中央限价订单簿(CLOB),而非依赖于AMMs。CLOB模式能够提供更精准的价格发现、更深的流动性和更低的滑点,这对于永续合约交易至关重要。这种性能优势不仅吸引了散户交易者,也为量化交易和高频交易(HFT)用例提供了可能性,从而扩大了其潜在用户群体和交易量。
此外,Hyperliquid通过其PoS共识机制显著降低了Gas费用,并为交易者提供了零Gas费的交易体验,这对于高频交易用户尤其有利。交易者仅需支付极低的Maker(0.01%)和Taker(0.035%)费用。零Gas费显著降低了高频交易的门槛和成本,这不仅吸引了大量活跃交易者(包括散户和专业做市商),也使得复杂的自动化交易策略在链上得以经济高效地执行。这直接促进了流动性的深度和市场的活跃度,形成了正向飞轮效应,是其快速增长的关键驱动力之一,尤其相比于Gas费高昂的以太坊生态中,这一优势更为突出。

(上图为Hyperliquid L1和其他传统公链以及合约交易平台的对比表格)
二、Hyperliquid的演进之路
Hyperliquid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从专注于高性能交易应用链逐步演变为具备通用智能合约能力的综合性生态平台的过程,其每一步都充满了战略考量和技术突破。
Hyperliquid的故事始于2022年末,由Jeff Yan(在加密社区常被称为Jeff.hl)和化名为iliensinc的团队创立。他们的宏伟目标是构建一个能够提供中心化交易所级别体验的全链上永续合约交易所。
2023年2月,Hyperliquid主网正式上线,并推出了其开创性的核心产品——去中心化永续合约DEX,为链上衍生品交易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标志着Hyperliquid正式进入市场,并迅速以其卓越性能吸引了早期用户。
2024年4月,平台功能进一步扩展至现货交易,并引入了HIP-1标准,旨在支持原生代币的便捷上市和通过公开拍卖机制进行初始发行。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平台的交易产品线,也为新项目提供了一个公平、透明的代币启动途径,促进了生态的多元化发展。
2024年11月29日,Hyperliquid的原生代币HYPE正式上线,并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公平启动”空投。此次空投将3.1亿枚HYPE(占总供应量31%)分发给超过9万名用户,成为加密历史上规模最大、价值最高的空投之一。这种社区优先的策略不仅为项目带来了巨大的初始用户基础和流动性,更重要的是,它在Web3社区中建立了“社区友好”、“反VC”的强大品牌叙事。
2025年2月18日,HyperEVM主网正式上线。HyperEVM是Hyperliquid的EVM兼容通用Layer 1,其战略目标是通过集成通用智能合约平台,为HyperCore(核心交易引擎)解锁更广泛的DeFi可组合性,标志着Hyperliquid从单一应用链向综合性生态平台的转型。
随后的几个月,HyperEVM又见证了一系列关键的技术升级:
2025年3月25日,HyperCore与HyperEVM实现了深度互联,用户现在可以在两条链上无缝交易任意代币,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和资金流转效率。
2025年5月26日,HyperEVM的区块时长减半至1秒,进一步提高了其吞吐量和交易确认速度,以满足日益增长的DeFi应用需求。
2025年7月5日,CoreWriter升级正式部署。这是Hyperliquid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它使HyperEVM智能合约从只能读取HyperCore更新,飞跃到可以直接更新HyperCore状态,为独特的链上功能和更深层次的DeFi可组合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7月15日,Kinetiq协议及其流动性质押代币kHYPE在主网正式上线,标志着HyperEVM上DeFi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为HYPE质押者提供了新的收益和流动性管理工具。

(上图为HyperLiquid L1的发展时间线)
三、Hyperliquid L1(HyperEVM)与Hyperliquid交易所的相辅相成
Hyperliquid最初作为一个“应用链”(AppChain)的定位,其核心在于服务自身的旗舰DEX。然而,HyperEVM的推出,标志着Hyperliquid从一个单一用途的DEX平台,成功转型为一个能够承载更广泛DeFi应用的综合性Layer 1生态系统。
HyperEVM通过直接将EVM区块集成到L1状态中,确保了其智能合约和DeFi应用能够无缝继承与核心系统相同的超高速度和低延迟特性。这种双层架构是一种非常精妙的战略选择,它允许Hyperliquid在核心交易层实现极致的性能优化(如全链上CLOB、超低延迟),以满足高频交易的严苛需求,同时在HyperEVM层提供EVM兼容性,以吸引更广泛的开发者生态和通用DeFi应用。这种“专精”与“通用”相结合的策略,既能避免通用L1在处理复杂交易时可能遇到的性能瓶颈,也避免了单一应用链的生态局限性,为整个公链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天花板。这种设计赋予了Hyperliquid极强的适应性和扩展性,使其能够同时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并为未来的DeFi创新提供灵活且高性能的基础设施。
其中,CoreWriter升级是实现这一平台化转变的关键。它使得HyperEVM智能合约不仅能够读取HyperCore状态,还能直接更新HyperCore状态。这意味着HyperEVM上的DeFi应用可以与HyperCore的链上订单簿、交易机制和清算系统进行深度交互,从而实现前所未有的链上可组合性。
举例而言,部署在Hyperliquid L1上的原生借贷协议HyperLend现在可以通过HyperCore进行头寸清算,大大提高了协议的清算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而流动性质押协议Kinetiq则将利用CoreWriter实现质押资产的流动性,为HYPE代币的质押者提供更多的流动性以及收益机会。而HyperSwap和KittenSwap等AMM DEX将能通过CoreWriter集成HyperCore订单簿,为用户提供最佳交易执行路径。这种双层架构和深度集成,使得Hyperliquid不再仅仅是一个高性能的交易工具,而是一个拥有原生金融原语、EVM兼容性、以及强大可组合性的DeFi“超级链”。它为开发者提供了在高性能环境下构建复杂Defi应用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玩家和开发者加入其生态。
三、Hyperliquid L1的独特定位与开发团队洞察
Hyperliquid L1在竞争激烈的公链市场中,通过一系列差异化策略,成功塑造了其独特的市场定位,使其在众多项目中脱颖而出。与通用L1(Ethereum, Solana)的对比,这些老牌链提供广泛的DApp基础设施,但Hyperliquid的优势在于其针对交易这一应用场景的极致优化,提供了更低的延迟和更高的吞吐量,这使其在特定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护城河和竞争力。Hyperliquid选择构建自己的专用L1,而非在现有通用L1上部署,正是为了实现极致的性能优化和定制化,以满足合约交易对速度和效率的严苛要求。HyperEVM的推出正好弥补链上合约交易所的生态局限性,通过EVM兼容性来吸引更广泛的开发者和应用,从而实现从“专用”到“通用”的过渡,扩大其在L1领域的竞争范围。Hyperliquid的策略是先通过极致的交易体验占据市场份额,再逐步扩展其通用性,从而实现“点突破,再面扩张”的发展战略。
Hyperliquid的核心团队由Jeff Yan(又名Jeff.hl)和化名为iliensinc的成员于2022年末创立。他们最初是成功的加密市场做市商公司Chameleon Trading的核心成员,具备深厚的传统金融市场做市和高频交易背景。这种“做市商基因”意味着团队对高频交易、市场深度、流动性管理和风险控制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实战经验。这直接体现在Hyperliquid L1在性能(低延迟、高吞吐量)、交易机制(全链上CLOB)和用户体验(CEX般体验)上的极致优化,使其能够真正满足专业交易者的需求,而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这是其技术突破和市场占有率领先的根本原因。
在融资方面,Hyperliquid是一个真正的“未融资”的项目,没有获得任何风险投资(VC)资金,完全由创始团队(bootstrapped)发展起来。这与大多数Web3项目形成鲜明对比,也是其“公平启动”和“反VC”叙事的核心基础。这种无VC融资、大规模空投给社区的“公平启动”模式,不仅为项目带来了巨大的初始用户基础和流动性。更重要的是,它在Web3社区中建立了“社区友好”、“反VC”的强大品牌叙事。这种叙事能够吸引那些对中心化资本干预感到不满和排斥的用户,并培养出极高的用户忠诚度和社区凝聚力,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护城河”。
四、Hyperliquid L1的节点运营和去中心化发展
尽管Hyperliquid一直强调去中心化理念,但其验证节点结构在早期曾被指出存在中心化风险。相关资料显示的,Hyperliquid网络中最大的5个验证节点均由Hyperliquid基金会运营,占据了总质押资产的80%。因此,Hyperliquid在总验证节点数量上(早期16个,远少于以太坊的80万+)相对中心化。这种高集中度引发了对交易排序、治理决策和社区投票独立性的担忧 。
对此,Hyperliquid团队已意识到并正在积极解决这一问题。最新数据显示,其验证节点数量已从13个增加到21个,这被视为其去中心化目标的重要进展,进一步提振了市场信心。这种“先集中化以确保性能和稳定,再逐步去中心化”的策略,在Web3领域并不少见,尤其对于需要高性能的应用链。笔者认为,在项目早期,牺牲一定程度的去中心化以确保核心功能(交易)的极致体验和网络稳定性是必要的。随着生态的成熟和技术壁垒的建立,再逐步将权力下放给社区。这种透明且逐步推进的去中心化路径,有助于建立社区信任,并为项目未来治理模式的演进留下了空间。
除此之外,Hyper Foundation为了解决去中心化程度不足的问题,推出了委托计划,旨在通过将代币委托给可靠和高性能的验证节点来增强网络安全性,促进验证者网络的多样性,并支持致力于Hyperliquid生态系统增长和稳定的验证者。该计划对申请者有严格要求,包括质押1万HYPE、运行非验证节点、并通过KYC/KYB等。Hyper Foundation团队计划随着网络成熟继续增加验证节点数量,从而增加网络的去中心化程度和安全性。
四、Hyperliquid DeFi生态深度剖析
Hyperliquid L1的DeFi生态系统自HyperEVM推出以来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截至2025年7月29日,其TVL已达21亿美元。其TVL相比于2025年4月初实现了将近700%的惊人增长,并且仍然延续了强劲的增长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爆发式增长是在没有大规模流动性挖矿奖励或生态系统补贴款的情况下实现的,这与许多通过短期激励吸引TVL的项目或公链形成鲜明对比。Hyperliquid的TVL增长更多是基于其卓越的性能、低成本和极高的生态黏性所带来的真实用户需求和资金流入。这种“高质量”的增长表明其生态系统具有更强的韧性和可持续性,也是其长期价值的重要支撑。

(上图为主流公链排行榜,Hyperliquid L1位居第八位,数据来源:DefiLlama)
Hyperliquid L1的TVL爆发式增长,其背后是迎来井喷的Hyperliquid L1生态系统。目前,Hyperliquid L1已经拥有超过100个DApp,涵盖DeFi、NFT和SocialFi等多个类别。下文将重点分析三个Hyperliquid原生的头部DeFi项目 —— Hyperlend、Felix Protocol以及Kinetiq。
1、HyperLend
HyperLend是HyperEVM上TVL最大的借贷协议,总锁仓量达到4.43亿美元。它提供了多种标准借贷功能,包括借贷市场(允许用户存入或借出多种代币)、HLP Vault(允许用户存入USDHL以获取收益)和HyperLoop等功能。
HyperLend正在与HyperCore进行深度集成,清算现在可以直接在HyperEVM上发生,也可以通过HyperCore进行跨链执行旨在提高清算效率和风险管理。这代表了HyperEVM与HyperCore的首次重大集成,这是Hyperliquid创始团队所设想的愿景之一。

2、Felix Protocol
Felix是HyperEVM上TVL排名第二的借贷协议,总锁仓量达3.8亿美元。它提供抵押债务头寸(CDP)市场和Vanilla借贷市场。其CDP稳定币feUSD基于Liquity v2架构开发,而anilla借贷市场基于Morpho技术栈进行开发。此外,Felix还与稳定币平台M0合作推出了法币支持稳定币USDHL,已为HyperEVM生态贡献超过1亿美元稳定币供应。
用户可以通过向Felix提供流动性赚取借贷利息,或者通过铸造feUSD/USDhl稳定币并参与其生态系统获得收益。Felix也计划在CoreWriter发布后集成HyperCore上的清算功能。

3、Kinetiq
Kinetiq是Hyperliquid上的非托管流动性质押协议,于2025年7月15日正式上线,标志着HyperEVM上DeFi发展的重要里程碑。Kinetiq上线不到2周,TVL已经超过了7..25亿美元,跃居Hyperliquid L1 Defi项目榜首。该项目允许用户质押原生HYPE代币,并获得流动性质押代币kHYPE,而kHYPE可在HyperEVM的DeFi应用中使用获取多重收益。Kinetiq采用动态算法,利用StakeHub验证者评分系统,将质押的HYPE委托给表现最佳的验证者,以优化收益和支持网络安全,同时避免中心化风险 。
Kinetiq为用户提供了多重收益路径:
1、质押收益: 用户通过质押HYPE获得约2.2%的年化收益,无需管理验证者选择,且kHYPE数量会自动累积。
2、DeFi可组合性收益: kHYPE作为流动性资产,可用于HyperEVM上的各种DeFi策略,例如在HyperLend、Felix等借贷平台进行杠杆借贷,或在Curve等AMM提供流动性,从而获得额外收益。

五、Hyperliquid L1生态所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潜力
Hyperliquid生态系统正处于快速扩张期,TVL和交易量持续增长,核心DeFi协议体系(借贷、DEX、LST)已初步形成,构建了其金融基础设施的主要框架。HyperEVM的推出和CoreWriter等关键技术升级极大增强了生态的可组合性和吸引力,使得HyperEVM上的DeFi协议能够直接利用HyperCore的深厚流动性和高性能交易引擎,从而创造出更复杂、更高效的链上金融产品。这预示着Hyperliquid生态将迎来更丰富的创新和更深层次的流动性利用。
然而,Hyperliquid的发展并非没有挑战。2025年3月爆发的JELLYJELLY清算危机曾对其“去中心化”声誉和TVL造成影响,但平台通过有效的危机管理措施成功化解,并促使其改进技术架构和风险控制机制。因此,Hyperliquid早期存在的中心化问题仍需持续关注,尽管验证节点数量已增加,但基金会仍控制大部分质押资产,表明其去中心化之路仍然漫长。同时,作为新兴协议和公链,其安全性和稳定币,尚未经历过重大网络攻击或极端市场崩溃的考验,因此还不能比肩以太坊等老牌L1公链。
即便如此,Hyperliquid L1仍然蕴藏着难以估量的巨大的潜力。创始人Jeff的目标是将L1打造成一个全面的金融平台。为此,Hyperliquid L1计划和更多优秀的开发团队合作,推出更多DeFi衍生品(如期权、杠杆产品),并集成BTC、ETH、SOL等主流原生资产进行现货交易。通过开放协议和激励措施吸引更多第三方开发者,增强HyperEVM的智能合约能力,也将进一步丰富其生态系统。此外,目前仍有38.88%的HYPE代币分配给未来排放,预示着未来可能进行第二次空投,这也将继续激励用户参与和生态增长。
六、结语
Hyperliquid L1凭借其定制化的高性能区块链(HyperBFT共识、超低延迟、高吞吐量)和全链上中央限价订单簿,成功在去中心化交易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其“公平启动”的代币分发模式和无VC融资背景,使其赢得了社区的广泛支持,形成了强大的内生增长动力。HyperEVM的推出以及CoreWriter等关键技术升级,正在将其从一个高性能的DEX转变为一个功能丰富的DeFi基础设施,解锁了更深层次的链上可组合性和生态丰富度。随着去中心化进程的推进(验证节点数量增加)和生态系统项目的不断丰富,Hyperliquid有望构建一个更加健壮、多元和可持续的Web3金融生态。
在Web3生态愈发繁荣的今天,预言机(Oracle)作为链上与现实世界数据连接的桥梁,逐渐走到台前。无论是DeFi协议中的喂价系统、链上游戏中的随机数调用,还是现实资产的链上映射,预言机都是保障逻辑可执行性和安全性的核心环节。而在所有预言机项目中,Chainlink无疑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存在。它不仅是最早一批将预言机商品化、模块化的项目之一,更因其在安全性、可扩展性和生态合作方面的优秀表现,长期占据行业头部位置。本文将系统详细梳理Chainlink的底层机制、业务逻辑、代币经济模型,并深入探讨其潜在参与路径与未来发展方向。
一、项目定位与底层机制
Chainlink是一个去中心化预言机网络,旨在为智能合约提供可靠、不可篡改的链下数据输入。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区块链,而是部署在多条链上的中间层协议,连接链上智能合约与链下API、数据源、支付系统等外部世界。其基本功能可以理解为一个可信的数据中继层,将链下的数据「包装」后传输到链上,同时也支持链上指令反向执行至链下系统。
Chainlink最初由Sergey Nazarov和Steve Ellis于2017年提出,并通过2019年上线主网的方式开启实际运作。项目的使命可以归纳为两个关键词:「去中心化」和「通用性」,即通过去中心化的节点网络提升数据可信度,同时构建一个可适用于各类区块链和数据场景的模块化预言机框架。
Chainlink的技术架构围绕着「预言机节点网络」展开。其核心机制包括三个环节:数据请求、数据聚合和数据上链。智能合约用户通过链上请求接口发起数据需求,Chainlink的预言机节点负责抓取链下数据源并提交结果,随后由链上的聚合合约(Aggregation Contract)对多个节点数据进行去偏差汇总,最终将聚合后的结果反馈给智能合约。
值得强调的是,Chainlink并非一个单一的预言机,而是一个预言机生态系统,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
1、Data Feeds:链上资产价格喂价系统,服务于Aave、Compound、Synthetix等主流DeFi协议;
2、VRF(Verifiable Random Function):提供可验证的链上随机数,广泛应用于链游与NFT铸造;
3、Automation(原Keepers):提供定时触发与状态检测,降低开发者维护成本;
4、CCIP(Cross-Chain Interoperability Protocol):构建链间通信协议,实现资产与消息的跨链传输。
二、业务逻辑与技术护城河
Chainlink的业务逻辑是典型的B端服务:它不直接面向终端用户,而是将服务嵌入各类链上协议与应用之中,成为其执行逻辑的基础保障。这种B2B2C结构,使Chainlink像一个看不见的后台服务商,却深度参与了整个链上经济活动的核心流程。
在DeFi协议中,Chainlink是最广泛使用的价格预言机。Aave和Compound等借贷平台利用其喂价数据判断抵押品是否被清算,Synthetix使用其价格喂价作为链上合成资产锚定的依据,GMX、Kwenta等合约交易平台依赖Chainlink来确定交易对的实时价格。
而在RWA赛道中,Chainlink则成为“链下资产上链”合法性与准确性的核心保障。例如,与Circle合作推出的USDC稳定币,其储备金审计使用了Chainlink的Proof of Reserve机制。与此同时,其与DTCC(美国存托清算公司)、SWIFT的合作,也被视为推动传统金融机构进入Web3的重要入口。
在NFT和GameFi领域,Chainlink VRF被广泛用于保证抽奖与掉落结果的公平性,防止游戏开发者或合约部署者作弊。以Aavegotchi、Bullieverse等链游为例,其奖励机制的底层逻辑均基于Chainlink的可验证随机数系统。
更值得注意的是,Chainlink正在逐步将其服务能力拓展至跨链通信与链下计算领域。CCIP的目标是构建一个类似“Web3版SWIFT网络”的通用跨链协议,使得资产跨链和信息传递不再依赖中心化桥接系统。这种布局将使Chainlink不再局限于“数据服务商”的角色,而是升级为Web3时代的“分布式中枢计算层”。
Chainlink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以下几点:
高度分布式的节点网络和数据源防篡改机制;丰富的服务模块组合与高度灵活的集成方式;
与众多主流协议和传统金融机构深度合作的生态壁垒;率先推动去中心化治理与质押机制的探索。在预言机这个以“可信度”为第一要务的赛道中,这些因素构成了强大而稳固的生态护城河。
三、资方背景与团队实力
Chainlink由区块链技术公司SmartContract.com孵化,创始人Sergey Nazarov是一位在Web3社区拥有广泛影响力的老兵,其在智能合约与中间件系统的开发方面具备长期积累。另一位联合创始人Steve Ellis拥有多年后端系统架构经验,尤其擅长大规模分布式系统设计。
项目于2017年通过ICO融资3200万美元,初期投资者包括Fundamental Labs、Node Capital、Delphi Digital等知名Web3风投机构。同时,Chainlink在与谷歌云、SWIFT、AccuWeather、德勤、T-Systems等传统金融与IT巨头的深度合作中,展示出极强的资源整合与机构对接能力。
Chainlink的运营主体Chainlink Labs在2021年成立,负责节点激励机制、跨链通信协议(CCIP)、Staking系统与治理设计等核心工作,并显示出其强烈的合规取向与金融机构对接导向。这使Chainlink不仅只是一个局限于Web3内部的预言机项目,更是推动链上金融走向合规化、系统化与机构化的重要力量。
四、代币经济与用户参与路径
Chainlink的原生代币为 LINK,是整个预言机网络的经济驱动核心。其设计初衷并非仅作为“治理权凭证”或“投机工具”,而是深度嵌入在网络运行的各个层面,承担实际使用价值和机制激励功能。截止目前,LINK代币总发行量为1,000,000,000 枚,总流通量约为678,099,970。
其代币价格来到了18.8美元,总市值超过了120亿美元,稳居加密资产前20名。LINK代币最初通过2017年ICO向公众销售350,000,000枚,每枚售价约0.11美元。其余部分则用于团队储备、生态激励和节点运营补贴。团队代币设有长期线性释放机制,有效减少了价格操纵或集中抛压的风险。
目前LINK代币的核心用途可划分为三大类:
1、预言机服务费用支付
当链上协议调用Chainlink预言机服务(如获取ETH/USD价格、调用VRF生成随机数、使用Automation触发器等)时,需要向提供该服务的节点支付费用,而结算方式大多以LINK计价。这形成了LINK的内在“使用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Chainlink正在推动“动态计价模型”,使服务价格可根据链上GAS费、节点压力和LINK价格波动进行调整,以保持长期的经济可持续性。
2、节点质押与网络安全
Chainlink的去中心化预言机节点需质押一定数量的LINK作为担保资产,一旦节点提供错误或篡改数据,将触发“削减机制”(Slashing)导致部分质押被罚没,从而保障服务质量。
2022年底上线的 Staking v0.1 版本初步开放2500万枚LINK质押额度,用于以太坊主网上的数据喂价验证。持有者可以质押LINK加入验证池,并获得基础奖励(3–5%年化)和部分服务收入分成。
2023年底上线的 v0.2版本 增强了模块灵活性,加入“主动验证机制”和“质押池轮转”,并逐步扩展质押对象至更多服务模块(如VRF、CCIP)。
根据Chainlink官方数据,截至2025年7月,已有超过4700万枚LINK被质押入网络中,占流通量约8%,有效缓解了流通性压力,并构建了良性的“用户–网络–安全”三角关系。
3、未来的去中心化治理
目前Chainlink治理仍由Chainlink Labs主导,但项目方已宣布中长期将逐步开放LINK在协议治理中的投票功能。这可能涵盖服务定价、节点准入规则、资金使用、质押参数等决策领域。
若治理模块上线并顺利运行,LINK将不再仅仅是使用凭证和质押工具,还将成为持币者治理预言机网络运行规则的重要杠杆,进一步增强其长期内在价值。
五、未来展望与行业定位:从数据输入层迈向跨链通信骨干
随着链上应用逐步触达现实世界,链下数据对于链上世界的重要性持续上升,预言机也逐渐从原先的“技术辅助模块”演变为「可信计算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Chainlink所提供的模块服务,正在不断渗透到更多新兴赛道中,如RWA资产映射、链上保险、区块链治理、ZK验证等,逐渐成为链上世界真正的基础设施。从监管角度看,Chainlink强调“机构友好”策略,与SWIFT、DTCC、德勤等合作使其具备较高的传统金融认可度。在RWA监管收紧、链上数据合规性被高度关注的时代,这一优势将愈发重要。
而未来真正决定Chainlink是否能“二次起飞”的关键变量,可能在于其正在推动的跨链通信协议CCIP。该协议不仅能传递资产(如USDC、ETH等),还可进行智能合约调用、治理指令传输等“全功能跨链操作”,如果CCIP能够被多个主流L1或L2采纳,将极大提升Chainlink在多链生态中的枢纽地位。

这一轮美股代币化的原理是什么?
美股代币化历史
这一轮美股代币化浪潮并非首次。
总结与展望
一、USD1 基本情况
二、特朗普家族、阿布扎比、Binance
1. 深度绑定川普家族

2. 深度绑定中东资本


3. 币安曲线救国,获得政治背书

一、Launchpad 机制:AI 发币的模组标准化
二、V2 升级:让社群主导 Agent 上线

三、$BID 功能与质押设计
- 项目治理: 投票决定哪些 AI Agent 可以进入 Launchpad 发行
- 功能解锁: 支付进阶 AI 工具费用(如批量生成、数据分析等)
- 激励分润: 质押后可参与 DIM 计划,每周获得平台奖励池分配

四、与 Virtual Protocol 的差异
五、结语
币安重磅推出美债等级收益理财产品 $RWUSD,为用户开启了分享美债收益的全新大门。这不仅是一款保本理财利器,更是币圈拥抱现实世界资产(RWA)的里程碑式突破!从稳定币申购到每日收益派发,$RWUSD 以低门槛、高灵活性的创新模式,为全球用户提供年化高达4.2%的稳健回报。币安此举不仅为投资者打开了优质资产通道,更为 RWA 生态的爆发式增长铺平道路。
1. 币安的链上美债是什么?
币安理财推出了 $RWUSD ,也就是 “链上美债”,实则是链下的理财产品。币安官网指出这是一款保本理财产品,为用户提供 RWA 代币化美债等级的收益,最高可达年化 4.2%。
2. 怎么参与 RWUSD ?
用户可以使用指定的稳定币(符合地区用户可使用 $USDT 或 $USDC),申购 $RWUSD。申购后,用户将在现货账户中按 1:1 比例获得相同数量的 $RWUSD,$RWUSD 不收取申购费用。
入口:币安——理财——RWUSD ; 也可以直接币安 App 主页搜索 RWUSD 进入相关功能。
收益发放方式:收益从第二天累计,每天以 $RWUSD 的形式发放到账户
赎回方式:1:1的方式赎回为 $USDC (目前不可赎回为 $USDT,无论申购的稳定币形式)
额度限制:每日购买额度 500万u,每日快速赎回(0.1%手续费,立即到这)额度 5000u,标准赎回(手续费 0.05%,到账 T+3)额度没有限制。
3. RWUSD 运作模式和风险
关于运作模式,官网原话是:“RWUSD 是一种保本产品,以 RWUSD 作为申购资产的代币化凭证。RWUSD 的价值以 1:1 的比例与申购所用的稳定币挂钩。用户可以用指定的稳定币申购活期持仓,获得年化收益。收益通过币安的运营产生,包括但不限于现实世界资产投资,例如代币化美债。年化收益由币安根据市场情况和产品可持续性等因素自行决定。”
RWUSD 不是链上资产,目前没有现货市场交易,只能在币安申购和赎回,不能在用户之间转账,但可以作为 Binance VIP Loan 的抵押品。
值得指出的是,官网强调了收益来自于币安生态收益和现实世界资产(如代币化美债),同时也强调了 RWUSD 不是稳定币,也不代表对任何现实世界资产、基础证券、代币或金融工具的权利主张。APR 是由币安决定的,根据市场环境(market condition)和产品可持续性(product sustainability) 。换言之,极端情况下可以不分配收益。
关于风险披露,官网提到 RWUSD 存入的稳定币资产在用于 RWUSD 服务时将成为币安的财产,币安对该类财产的管理可能离开币安监管无法及时收回,会造成赎回延迟的风险;政策风险可能导致无法赎回;技术风险造成的延迟赎回。
(详见https://www.binance.com/en/risk-warning)
4. 总结
RWUSD 并不能完全等同于链上美债,与 Ondo 旗下的 $USDY $OUSG 等有第三方监管底层资产并且定期披露持仓的生息稳定币有本质区别。RWUSD 的收益分配也并不透明,具体分配情况由币安自行裁决。RWUSD 是一种理财产品而非资产,且官网指出不能在极端情况下保证赎回。以上是官方披露的相关文件的解读,出于合规或者监管要求,条款比较苛刻,但在非极端情况下 RWUSD 可以提供美债等级收益。
总体而言,币安平台也是 RWUSD 的最大背书,给购买美债受限(如外汇管制)的资金提供了很好的渠道,每天 500 万美元的额度也为大资金打开资金通道。
币安推出美债等级收益的产品,为广大用户打开了分享 “美债” 收益的大门,是为做大 RWA 的蛋糕铺路,是币圈的历史性进步时刻。美债作为较为优质的资产,可以为币圈注入良好的流动性。





